鲁沙尔镇的“平安经”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大联防”勤务模式见闻
正在工作中的鲁沙尔派出所民警(资料图)。
“治安管控找联防、化解矛盾找联防、遇到困难找联防……”这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6月24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海东行大型采访活动顺利结束,于当日下午返回西宁。抵达西宁,整洁的街道,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采访团对西宁市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解西宁市社会治理的好做法、好经验,记者们来到西宁市湟中区公安局鲁沙尔派出所。
“大联防”发挥联防联治作用
辖区赌博现象没有了、矛盾纠纷少了、村民富起来了……自推行“大联防”勤务模式以来,湟中区鲁沙尔镇的社会治安悄然变化着,群众更是赞不绝口。
“三年来,我们鲁沙尔地区的刑事类案件数量明显下降。”鲁沙尔派出所所长沈得明骄傲地告诉采访团记者。
说起鲁沙尔地区的“大联防”勤务模式,沈得明最有发言权。据他介绍,针对鲁沙尔镇辖区点多、面广、线长、流动人口较多,派出所警力不足的实际问题,鲁沙尔镇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发挥集体力量,充分借鉴“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鲁沙尔派出所联合鲁沙尔镇政府、湟中区城管局、区司法局、各村(社区)、辖区重点单位,共同构建鲁沙尔地区“大联防”勤务模式。
“说白了‘大联防’就是政府主导、公安主抓、基层组织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联勤联巡群防群治工作格局。”沈得明解释。
“大联防”拉近警民之间距离
今年4月16日,鲁沙尔派出所民警韩达钊在辖区巡查时发现,下重台村村民张某在网上办理贷款时对方要求其汇款1万元手续费,民警立即对他进行劝阻,细心告知他网上贷款被骗案例和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张某最终停止了汇款避免被骗。“通过近几年的反诈宣传,群众的意识得到不断提高。这与鲁沙尔镇的入户宣传有着直接关系。”鲁沙尔派出所副所长潘峰说。
潘峰向采访团介绍:“‘大联防’开展以来,我们辖区的治安是越来越好,现在鲁沙尔地区的重要场所都配备了警务室,学校的老师、医院的保安都是咱联防队的成员。”据了解,鲁沙尔派出所会定期对辖区内的学校、医院的警务室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同时联合城管、交警进行巡逻执勤,确保了辖区的长治久安。
“我们能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入户走访1.3万余人,靠的就是‘大联防’模式。”沈得明说,鲁沙尔镇人口16074户近56848人,光靠派出所的警力,显然顾此失彼,而“大联防”模式将鲁沙尔地区各包村干部、村警等组成联防人员,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问题。
入户宣传时,由于群众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宣传效果往往不是很好,鲁沙尔派出所针对此情况,总结出了“不见真人不转钱、转钱之前问公安”的宣传标语,将繁琐的防诈知识浓缩成朗朗上口的两句话,起到了直接有效的作用。
“大联防”打造“永不下班”的村(社区)
“现在我们村里别说盗窃案了,打架赌博的都没有了,晚上吃完饭出来跳跳舞、遛遛弯,别提有多惬意啦!多亏了村里的‘大联防’模式,带给我们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57岁的甘河沿村村民王玉苍点赞道。
甘河沿村是鲁沙尔镇的一个行政村,同时也是“大联防”模式中的一个联勤工作站。甘河沿村联勤工作站由13名成员组成一个联防队,轮流值班,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为群众办实事、守安全。
“‘大联防’模式给我们村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甘河沿村村民葛富元激动地说道,以前,甘河沿村存在赌博现象且矛盾纠纷多,继而引发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自‘大联防’工作推进以来,此类问题越来越少,村民涣散、不团结等问题也得到解决。村里的无业人员在联防队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联防队员走街户,挨家挨户做宣传、讲政策、化矛盾,群众的思想、行动和言语都受到了影响,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慢慢地,大家也意识到了‘大联防’的好处,现在甘河沿村民风淳朴,道路整洁,村民一门心思想着过好日子。“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正在打造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都一门心思想着赚钱致富。”葛富元说
七里店社区“六融”融出美好新生活
记者采访从山区搬迁安置到七里店社区的老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6月24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海东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青海省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区,声声稚嫩清脆的诵读声从幼儿园传来。社区一隅,老人们喜笑颜开、话着家常……
“我爱看书,但有些字不认识,我就看看这些照片,也挺好的。”今年77岁的王成忠老人一有空闲,就会到社区图书角看书学习。
“融·乐”思路 破解六大难题
2020年8月,七里店社区成立。自成立以来,社区因辖区人数众多,在前期工作开展时组织架构重整难、服务保障跟进难、收入渠道拓宽难、生活习惯转变难、精准服务显效难、干群关系沉淀难六大难题一度让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七里店社区以建设平安社区为目标,提出了建设“融·乐”社区的工作思路。七里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艳说:“现在,社区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职能,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融入难的问题。”
融畅体系 小堡垒成大阵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迁入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组织体系架构重建难的问题。”李艳说道。针对整村搬迁党支部各自为政、零散搬迁群众管理缺失的问题,本着“越是复杂的地区,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原则,七里店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党总支部下设9个党支部,社区工作人员负责联系一个支部,按原搬迁乡镇联系服务下属党员。老党员们纷纷表示,“有了组织,更安心了。”
党总支统一领导社区各项工作,社区负责统筹服务居民,各乡镇负责惠民政策的落实,统筹解决村民管理和社区服务两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党建引领 社区治理”的导向。
融享设施 多窗口建精平台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七里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艳说,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必须把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作为关键,不断优化设置、织密网络、建强组织。
随着七里店社区党总支的成立,社区职能也从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围绕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该社区建成34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党建、民政、就业等10个服务窗口。
与此同时,社区公共资源也在不断整合完善,卫生院、幼儿园、篮球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就医、就学提供了共享平台。
融学技能 庄稼汉变手艺人
七里店社区党总支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普遍拥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在新环境新岗位“可以干、干得好”。
社区结合搬迁群众需要,从烹饪、家政等技能培训入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今年4月27日,社区协调了40多家用人单位,组织召开了一场招聘会,社区里300多位有就业意向的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稳定就业是保障易地搬迁群众生计的根本手段,搬迁后的群众,不仅实现了安居梦,还实现了乐业梦,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融洽关系 旧风俗呈新气象
“您有什么问题要反映?”
“对这个处理意见你们满不满意?”
每一位群众反映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都认真对待。依据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采取法治与德治同行同向,综合应用理、情、俗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保证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5月18日,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居民来电,反映小区内有人摆设地摊,产生噪音严重影响住户的正常生活,且小区内卫生较差,希望相关单位协助调查并依法处理商贩。
次日上午,七里店社区联合乐都区城管执法大队、七里店安置小区物业公司到现场进行了集中整治,工作人员耐心劝导拒不配合的摆摊群众,摆设地摊的搬迁群众将摊位陆续收回。
“自从有了这个矛盾纠纷调解室,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都要到这里来,这里的人都很热心,事情也能很快得到解决,政府的服务确实越来越好了。”记者在七里店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采访时,正在办事的村民说了这样一番话。
融合治理 小网格促大服务
“我家的天然气又打不开了,该怎么办?”
“水电费在哪交啊?”
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搭建起“七里店社区党建网格+组织架构图”,将1946户居民划分成了4个网格组,16个小网格。47栋居民楼内全部建立楼宇党小组,每栋楼内都配有网格员,群众遇到困难可以直接找党小组长和网格员反映情况,切实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里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组,实现了“网”尽百姓事、服务“零距离”。
“来到新环境的同时,老百姓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作为社区工作人员,为百姓服务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七里店社区综合干事秦海兄说。
融汇民心 微心愿圆大民意
七里店安置小区内的群众多为贫困、残疾群众,通过入户走访和民情沟通日机制,听取群众意愿、诉求和心愿,在全辖区发起开展“微心愿”活动,动员引导辖区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自主认领“微心愿”。同时,对接碾伯镇青年公益服务队、春之语乐都服务分社开展便民代办、志愿服务,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
今年3月初,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张某夫妇今年上三年级的儿子不适应学校的新环境,产生了自卑心理,成绩退步严重,可急坏了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乐都区某教育机构的老师通过“微心愿”认领,主动帮助孩子复习功课。一个月后,社区工作人员再次到张某家回访时,孩子主动跟他们打了招呼。张某告诉他们,孩子的成绩明显上升了,性格也开朗多了。
“多彩”法治教育护航青少年成长
——海东市乐都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记
老师向采访团介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情况。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更好地用法治力量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七五”普法以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司法局积极开展青少年普法工作。
6月24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海东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海东市朝阳中学校园,参观海东市乐都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法治教育基地入学校
“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请往这边看,这里展示的是中国法制史,从夏、商、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法律,它约束着人的行为,为每个朝代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大事记,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在朝阳中学小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的记者亲身经历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这位同学,你讲得真不错。准备了多久?”
“老师,我们准备了有一段时间。这是第二次讲解。”
听完小讲解员的解说,《河南法制报》新闻中心副主任张杰拉着小讲解员聊了起来。
据介绍,目前,法治教育基地各项工作才开始起步。学校安排住校学生作为小讲解员,基地能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在课间及中午等的时间自由自发地到基地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基地的作用。
一直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乐都区司法局不断探索新时期普法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式,把法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在校园营造出守法、规范、有序、尚礼的良好育人氛围。
寓教于乐浸润法治精神
“请诉讼参与人入庭就座,并出示证件核对身份……”法治教育基地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学校模拟法庭。朝阳中学七年级的10余名学生分别扮演起证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多种法庭角色,亲身体验庭审现场,学习法律知识。同学们把各自饰演的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真实生动地还原了故事背景及庭审现场。
“学校开展这个模拟法庭的活动真心喜欢,我们轮番体验各类庭审角色,感受到了法庭的神圣、庄严和法律的严肃。”六年级六班的学生王琼告诉记者,自己学习到了很多法律知识,明白了未成年人也要知法守法。
与严肃的庭审不同的是,在法治教育基地体验区,几位记者体验了一把自行车骑行安全体验设备。“我们学校教育基地类似的模拟游戏有很多,有关于交通法规的,也有关于法律常识的,学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好法律法规知识。”朝阳中学校长赵学英介绍道。
在互动展区,《重庆法治报》融媒体采访中心主任谭剑说:“这种形式特别好,比单一说教更加形象,更能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法治的重要性。”
打造学校普法“金名片”
如今,“法治教育基地”已然成为朝阳中学的“金名片”。
“以前我们简单地认为不违法就是不做坏事,教育基地建成后,午休时间我经常和同学一起来看看。从中我们了解法律历史,学习如何保护自己,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认识到法律对人生的重要性。”九年级四班的学生余万菊对记者说。
乐都区司法局特别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体验方案》,印发到各中小学校,要求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体验,周一至周五接受学生参观体验,周末接受社会青少年参观体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建成,使乐都区青少年法治教育有了平台和实体,充实丰富了法治教育的内涵。
“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以法律之旅的形式,让青少年全面了解了法律知识,唱响法治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赵学英说,我们将会不断更新知识,把教育基地真正打造成百科型、体验型、智慧型法治教育基地。(新甘肃·甘肃法制报特派记者 曹治 文/图)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