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幸福之乡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清水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纪实
海东市循化县清水乡工作人员介绍党建品牌建设工作。
6月22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海东行记者团冒着小雨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记者团在清水乡看到了村风村貌一派祥和,街道里忙碌的乡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也感受到了清水乡党委切实发挥村党支部主体作用,推行“一村一品”党建品牌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打通服务“最后100米”
“尕小伙儿,我家电灯不亮,家里孩子都不在,能不能过来帮我修一下?”“好的!奶奶,我马上到。”以上这个类似的场景,在清水乡下设的17个村都是常事。
2008年,木场村整村搬迁至新村,在新一届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力实施“‘1+5’党建引领,打造宜居幸福新村”党建品牌工程,充分发挥支部堡垒、党员先锋和群众主体作用,精心组织、宣传、带动群众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齐头并进。
马华英是一名网格员,他每天走村串乡,哪家发生纠纷,哪里发生了垃圾倾道,他心里最清楚。木场村25名网格员发挥各自优势,处理矛盾纠纷20余起,监督红白事15起,解决群众困难1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100%,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
“精神脱贫”改村风
采访中,当地的彩礼成了记者团关心的话题。“韩书记,这里彩礼要着多少钱?”“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变化有哪些?”
“以前姑娘出嫁,彩礼要得高,二三十万元的都有。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号召全乡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抵制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说起移风易俗给清水乡带来的新变化,乡党委副书记韩桂香如数家珍。
原田盖村村党支部书记韩得林卸任后,村民想着韩得林嫁女儿肯定是气派风光。谁承想他带头响应县、乡党委政府移风易俗号召,为女儿举办了一场不讲排场、不比阔气的婚礼,整个婚礼简单而又不失温馨。
“如果按以前的传统习俗举办婚宴,我们至少得办五六十桌,这次严格按移风易俗的规定举办了婚宴,节省了其他所有的开支。作为党员和政协委员,要带头移风易俗,担当更多社会责任,饮水思源!”韩得林说。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清水乡移风易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在党员的示范带头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移风易俗逐渐深入人心。
村里的事情桌上说
2020年,清水乡下庄村村民韩某终于和“打”了20年的邻居握手言和。早年间,韩某和邻居存在土地矛盾纠纷。为早日明确土地归属问题,韩某多次上访乡政府请求协调解决矛盾纠纷。
11月23日,为使这一矛盾纠纷得到彻底解决,清水乡政府决定把这起矛盾纠纷拿到“固定党日说事日”上说一说。乡政府协同县公安局、乡派出所及司法所叫来双方当事人,了解完事情的前因后果,乡干部认为,双方的矛盾纠纷不是不可调和,只是对方心里都憋了一口气。经过耐心、细致的劝解疏导,最终双方就该土地矛盾纠纷问题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韩某与邻居多年的积怨烟消云散。
“村里很多婚姻纠纷、民事纠纷、邻里纠纷等都会在‘固定党日说事日’上集中说,村委会成员和驻村干部协同配合,乡镇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起研判,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逐级上报,能省去不少时间,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清水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韩乙四夫看来,“固定党日说事日”成了推动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给群众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平台,通过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方式,让基层干部俯下身子调民纷、听民意、解民忧、得民心,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真切切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光如此,通过“固定党日说事日”平台,延伸了服务触角,整合了综治、信访、矛盾化解、村务监督、疫情防控、移风易俗、政策宣讲等重点工作,健全了“党建+说事”机制,能真正推进基层党建服务落到实处。
家事审判的“互助样板”
—— 海东市互助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工作扫描
互助县法院导诉员指导当事人立案。
“调撤率从2016年的79.68%上升到2020年的90.78%,家事案件收结案数均居海东市首位,结案率位居全省前列……”这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工作4年来的成绩单。
6月21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海东行采访团走进互助县法院,了解法官柔情执法解开家事“死结”的过程,参观了家事审判工作的“互助样板”。
改革重组 实现家事案件专业审理
“大量的审判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家事矛盾,许多都是心理和感情上出了问题,只有先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才是让当事人消除怒气、避免矛盾激化、促进矛盾纠纷的根本解决办法。”互助县法院家事审判团队团队长朱学恩介绍道,结合该县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事案件多发频发的实际,法院在开展家事审判工作中,将家事法庭定位为“婚姻诊所”、家事法官转型为“家事医生”,深入推进家事审判工作。
“家事诉讼作为一种从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中分离出来的特别程序,审理方式有别于普通民事案件, 其身份性、亲缘性、伦理性、隐私性等特点,对家事法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朱学恩说道,2019年1月,县法院组建了由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的家事审判团队。考虑到女性耐心、细心、温柔的特点,团队成员以5名女性为主,实现了家事案件的专业化审理。家事案件专业化审理后,家事调解员参与调解效果显著,2020年,他们协助法官解决矛盾纠纷1546件,有效化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全省首创 “幸福家庭课堂”得到肯定
“塑造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夫妻关系对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前,互助县法院“幸福家庭课堂”专题讲座会场里座无虚席。
互助县法院家事审判团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切实提升妇女儿童维权意识,加大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力,共同培育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培育和维护公序良俗,全力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办“幸福家庭课堂”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动新风尚,助力互助县创建文明城市。
据朱学恩介绍,“幸福家庭课堂”在青海省各级法院属首创,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并被写入省法院工作报告向全省推广。
家事审判改革以来,互助县法院通过法官授课、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法律咨询等方式,积极宣讲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与群众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2020年共开展各类法律知识宣讲共计19场,受众群众达6000余人。
对症下药 率先推行“离婚冷静期”
“来,先填一下夫妻感情测评表。”
鉴于婚姻纠纷当事人私密性的特点,互助县法院在离婚案件中推行夫妻感情测评体系,法官根据测评分值,区分夫妻感情状况并制定调解方案和感情修复措施,让当事人双方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法官从感情测评表中侧面了解双方的真实状态,在案件调解中“对症下药”。
2017年4月起,互助县法院率先推行“离婚冷静期”制度,对于离婚纠纷中属于婚姻危机的案件,在庭前调解或下判前,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在审限外设置一定的期限作为“离婚冷静期”,并作为家事法官判断夫妻能否和好的考量因素,该“离婚冷静期”最长不超过2个月,不计入审限。对调解趋于和好但当庭难以修复、又不愿撤诉的当事人,增设了“原、被告6个月内不再要求离婚”的新的调解结案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普遍认可。
多元解纷 审判质效大大提升
“我们本着‘国家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理念,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全面推进家事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互助县法院副院长杨占菊向记者介绍。
互助县法院与县司法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互助县家事案件调解委员会,形成了以法院家事法庭为依托,联席单位家事纠纷调解室为支撑的联动调处机制,搭建了以法院、司法、教育、民政、妇联“五级”和调解员、调查员“两员”的多元调解平台。
在互助县民政局服务大厅婚姻登记处设立互助县法院驻民政局调解室,选派家事调解员专门调解登记离婚案件,已劝退离婚夫妻百余对;与互助县综合治理办公室、教育局、公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联动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相关工作的意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制度,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合力推进家事审判工作;与互助县公安局、县妇联联合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试行)》,发出的保护令同时送达当地派出所、社区(村委),得到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达到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司法需求,互助县法院在家事审判工作中坚持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就地立案,就地审理,方便群众诉讼,减少群众诉累。2020年,巡回审理家事案件101件,劝和71对冲动离婚夫妻;家事法官开展巡回宣讲29次,受众达近万人。
家事法庭变身“亲情修复站”,家事法官以“家庭医生”身份,诊断、治疗、修复破裂家庭,都体现着司法对人文的关怀。一声声道谢、一次次握手、一面面锦旗,都代表着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体现着家事审判改革工作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经过4年多的改革和运行,家事审判案件质效明显提升,家事调解员作用凸显,服判息诉率显著提高,家事执行案件明显减少,‘民转刑’案件相对减少,走出了一条适合青海农区家事审判工作的新路子。”互助县法院院长韩如龙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立足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搭乘司法体制改革这架“马车”,延伸家事审判这一亮点工作的社会辐射功能,为互助县婚姻家庭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力争形成互助家事审判工作的新局面。
这个地方叫平安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综治中心参观记
工作人员展示平安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运行情况。
“原来这个地方就叫平安!”福建法治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兰国斌不禁感叹。
6月21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海东行采访团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综治中心。
这里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人为了求得平安,所以给这里取名为“平安驿”。甘青要道,湟水之滨,12.74万人在76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安居乐业。这就是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
近年来,平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强化基层治理助推力,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和谐平安。
提高效率破解难题
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一项举措,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持续性工作。2017年12月,平安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开始全面建设,2019年年底,平台完成项目验收并投入使用。在平安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边展示边介绍了综合治理平台。
记者参观了解到,平台是面向网格员、处置部门、管理者等使用对象提供的统一移动终端应用,统一集成在一个APP内,基于职责权限分配使用功能。
“我们面向公众提供扫码APP,可以帮助市民实现便捷的问题上报功能。”平安区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朱永汉向记者介绍说,平台通过对综治、城管、林业等各类问题的统一采集、受理、协同处理、评价考核的网格化业务功能,实现事件的畅通流转和全流程闭环处置。
目前,平安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九类数据合计录入24余万条,其中实有人口226127条、精准扶贫2560条。朱永汉说:“和以前相比,平台上线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破解了一批制约基层治理的基础性、源头性难题,为探索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给出了新思路。”
网格管理便民利民
通过大屏幕记者看到,按照城乡按300户至500户,农业地区一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划分为一个网格或多个网格的原则,平安区8个乡镇,12.8万人被合理划分成一个个网格,实行网格长负责制,配备网格长,把人、地、事、物、组织一并纳入网格。
据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网格员采集上报问题856条,重点场所排查1134次、开展综合工作1463次。网格员每日利用半天时间入户走访,实时采集信息、掌握居民需求、解决困难求助、发现矛盾隐患、帮教特殊人群;另半天时间在村、社区,汇总入户信息、办理居民事项。
“自从这个平台上线后,就从我们老百姓反映较多的问题入手,为社区群众提供了户政、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办事的感觉真好!”湟中路社区居民李先生点赞道。
平台建立后,对物业服务项目进行规范,使物业服务更加透明;将社区服务和政务服务送进小区里,真正方便居民群众。
“我们还明确了县级综治中心是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指挥调度枢纽。乡级综治中心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受理有关事项、数据把关、业务办理、上下联通。村级综治中心是三级中心运行的基础,是落实各项工作开展的关键,主要职责是对辖区心中有底、掌握情况、上报信息、便民服务、公益活动、矛盾化解。”朱永汉说,平台一直在不断完善便民服务项目,将公安、街道、社区部分便民服务进一步下放,提高服务效能。
平安建设亮点纷呈
平安区综治中心是海东市第一个具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区综治中心,并且实现实体化运行,在海东市率先实现了市县乡三级综治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城市道路监控系统和乡村两级技防全覆盖。除此之外,通过综治中心的良好运行,平安建设工作也是亮点纷呈。“青小律”开启司法新篇章。在平安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青小律”公共法律服务智能机器人通过语音交流、语义理解等形式,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相关信息服务,实现智能综合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零”突破,城乡公共法律网络服务不断健全。“阳光政务”实现工作快节奏。深化“一网通办”,加快与青海省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各单位专网与省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对接融合,提供出入境手续多项便民服务,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
目前,已在新平大道、乐都路、民和路等13条道路安装“慧停车”系统。通过综治中心的建设,搭建起了政法综治工作新平台,平安区基本形成了纵贯全区四级的综治中心网络体系,形成了多级流转、迅速处置、高效解决的基层治理平安新模式,群众向往平安的愿望变成现实。(新甘肃·甘肃法制报特派记者 曹治)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