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白银以背水一战作风苦干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发布时间:2020-12-09 12:47:31     

“一方水土能够养好一方人”

——白银以背水一战作风苦干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白银市37.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陇中贫瘠甲天下’到‘一方水土能够养好一方人’的根本转变,广袤的白银大地彻底告别了贫困,180万白银人民将以昂扬的姿态步入全面小康社会……”12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白银专场,白银市相关领导对全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通报。

精准施策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

白银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市179个深度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大沟深,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很多村子缺乏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极大,面临的脱贫形势十分严峻,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

对此,白银市坚持把脱贫标准作为底线思维,持续推进“3+1”冲刺清零和“5+1”巩固提升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面完成。

在住房安全方面,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严把对象确定关、程序审核关、工程质量关、竣工验收关,加大支持力度,落实配套资金,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2016年以来,全覆盖鉴定(认定)农村住房30.5万户,完成危房改造2.65万户,农村危房清零任务全部完成,贫困户都住进了安全的房屋,特别是部分特困户仅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新家,极大地提振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

在义务教育方面,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普及提升和县职专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有需求的行政村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6%,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中无失辍学现象。

在农村饮水方面,采取自来水入户、净化水质、建设集中取水点等方式,彻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11.44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5处,解决了31.42万户123.2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前,白银市集中供水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达89%,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难题。

产销对接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白银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有力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先后部署开展“破三弱、强造血”“两园两率两节点”等产业脱贫行动,已建成330个脱贫产业园、403个特色产业园,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

同时,大力推动就业扶贫。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和妇女等重点帮扶群众,通过劳务输转、技能培训、公岗安置等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2016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41.8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0.3亿元,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14.4万人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8592个,建成扶贫车间137个、吸纳就业4420人。

以“天下帮扶”为平台,以“中创博利”为龙头,大力推广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图文带货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扶贫行动,推动优质特色产品销售,以消费带动脱贫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已建成消费扶贫专馆19个(线下17个、线上2个),104家扶贫产品供应商共推荐574种扶贫产品,产品价值24.48亿元。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记者了解到,白银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基础版”,把乡村振兴作为“升级版”,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压茬推进清零扫尾、环境整治、星级乡村创评等工作,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及早有序衔接。

把环境整治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共整治农村道路7000多公里,整治厕所1.2万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6套,清理各类垃圾40多万吨,改造老旧小区近40万平方米,拆除危房3.5万多平方米,腾退平整净地2600多亩,有效消除了城市“视觉污染”和农村“视觉贫困”。

把补齐短板漏洞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点,白银市委主要领导深入村社,面对面与贫困群众拉家常、算收入、谋产业、问冷暖、解难事,示范带动22480名市县乡干部,对302个贫困村、400个非贫困村和108个易地搬迁点,所有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过筛子,即知即改各类问题3680件。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编制完成全市乡村振兴规划,分乡、分村制定具体规划,加紧编制乡村建设行动规划。持续打造了“六朵金花”、丁家沟·线川、水韵·独石、桃花谷·红岘台、古村落·小黄湾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景泰大水䃎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白银顾家善村和景泰龙湾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靖远白茨林村枸杞、会宁杨崖集村中药材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