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汪川镇推进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三事
8月5日,林屲菌业苏成基地技术员王根海向记者介绍灵芝的长势。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摄
“一头、二头、三头……”8月5 日,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银河村村民李五斤在自家牛舍内,边数着牛边给牛喂着草料,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李五斤以前是村里的帮扶户,如今,不仅脱了贫还发展起了养殖业。目前,他家已有 23 头牛。仅 2019年就卖出了6头,获利5万多元。同时,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带动两户帮扶户入社,跟他一同“创业”。
李五斤只是汪川镇产业促进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汪川镇按照“种养主导、突出特色;做大林果、形成规模;三产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着力打造 “一带四区”的产业总布局,形成 “稳粮扩果、兴牧促劳”的良好局面。
养殖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曾经的秦州区汪川镇银河村,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65%以上的深度帮扶村。多少年来,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种植结构单一,群众生活贫困。
但是,这里依山傍水,草丰林茂,发展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汪川镇因地制宜,在银河村发展起了养殖业。村民李详曾是村上的帮扶户,常年在外务工,但一直没摆脱苦日子。近几年镇上通过政策扶持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让李详看到了致富的门道,李详加入合作社搞起了养殖业,仅2019年李详销售了270多头猪,赚了40多万元。
目前,银河村共有24个养殖农民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全村养猪870多头,养鸡8000多只,养羊260只,村子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带动建档立卡帮扶户30余户,养殖户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上。
扶贫车间发挥“大作为”
8月5日,汪川镇苏成村村民苏五魁吃过早饭后,像往常一样到村里的林屲菌业苏成基地采摘香菇,给菌棒喷水……苏五魁一天在充实忙碌中度过。
和苏五魁一样,在林屲菌业苏成基地打工的,还有15户当地建档立卡帮扶户,忙碌时用工达30多人,人均纯收入每月在2000元以上,既解决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记者了解到,林屲菌业苏成基地是汪川镇引进天水鑫林洼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扶贫车间,以菌种培育、菌棒加工、出菇管理、加工包装、带动农民致富为一体的就业扶贫车间,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目前,林屲菌业苏成基地种植食用菌24棚,每棚有菌棒近一万棒。
在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同时,林屲菌业苏成基地还在2019年11月开始试种2500株灵芝,目前灵芝长势喜人,每株能卖到100元的好价钱。
“苏成基地开展农民以大棚入股、提供技术农民自种等方式进行合作,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林屲菌业苏成基地技术员王根海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助力“大跨步”
以前的黄柏村基础条件差,群众发展产业没有门路,是出了名的上访村。
近年来,汪川镇党委、镇政府结合黄柏村自然风景优美,有多处瀑布、天然湖的优势,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把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战略。
如今的黄柏村道路硬化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家门口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整洁亮丽,为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村民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黄柏村村民李金现是村里的帮扶户,以前在外地打工,每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今依托黄柏村的旅游产业,把自家的农家院落打造成农家乐,自己种菜,自己养鸡一年下来有了不菲的收入,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
“把村庄当做景点来建设,拓宽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农家乐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造血式’扶贫方式。”汪川镇党委书记吕咏星告诉记者。(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