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庄头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蜿蜒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成片的果树茁壮成长,美丽的庭院错落有致,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众多市民观光游玩……这是8月6日记者走进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庄头村时看到的景象。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蝶变为民富、村美的幸福村。
今年57岁的贾仲元是庄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他的记忆里,曾经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祖祖辈辈靠种地养猪生活,却没有过上好日子。到了贾仲元这代人,年轻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外出打工。
“种地养猪是个辛苦活,10多亩庄稼地都得种玉米,供猪吃饲料,尤其遇上猪晚上下崽,就得忙活一整夜。”贾仲元回忆说,那时候,村里几乎每家都养猪,但猪肉压根卖不出去,靠养猪赚钱致富也不现实。
庄头村位于董志镇西南部,三面临沟。2013年以前,村里基础条件落后,产业单一,贫困人口234人,是西峰区1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就在贾仲元在外四处漂泊打工的同时,党的一系列好政策照亮了庄头村,村容村貌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致富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从2014年开始,庄头村借助精准脱贫、土地整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惠民政策,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村情实际,通过政策引领、金融支持等措施,因户施策引导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贾仲元的家。在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贾仲元利用5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扩建猪圈,购买育肥猪养殖,计划规模发展养殖业。
“过年的时候,猪肉行情好,我把10头猪拉到市场上,以每斤24元的价格卖掉了,净赚2万多元之后,又继续购买了12个猪崽养殖。”提起去年的收入,贾仲元喜上眉梢。今年4月,8头猪出栏后,他用赚的2万元又购买了19个育肥猪养殖,等到年底再挣一笔。“今年预计能收入5万元。”贾仲元信心十足。
“现在,我年龄大了,在外边打工也不好找工作,家里的水电路都通了,正好在家多养几头猪,赚点钱。”如今,贾仲元心里全是寻思着如何进一步扩大养猪规模。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庄头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以“塬上产业、塬下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建成了以下冯组为中心的核桃、苹果农业产业园,借助小河湾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对庄头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争取资金建设民间文艺、旅游资源、农耕文化展厅及雕塑艺术馆、书画交流室。同时,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对村里的2公里道路进行硬化,修建占地7亩的文化广场、占地20亩的游客接待中心,对全组31户农房按统一标准进行改造,让距离村部3公里远的小河湾组,变成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目前,村组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动力电入户率都达到了100%,全村共成立合作社3个,栽植苹果树1050亩,核桃树130亩,油松、刺槐等700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3户,牛羊存栏100余只,全村5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庄头村党支部书记余彦华说,今年,庄头村积极招引了西峰区星星幼儿园在小河湾组流转土地30亩,正在建设集幼儿自然森林教育体智能训练和种养殖为一体的幼儿训练基地,建成后将吸引庆阳周边学生和家长前来体验田园生活,以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耿洋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