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陇西】 【新甘肃云·县融媒集萃】

发布时间:2020-07-17 15:54:30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陇西】

【新甘肃云·县融媒集萃】

种好道地“脱贫药” 打造产业“致富链”

陇西县柯寨镇张家湾村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绿意盎然。(陇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陇西县融媒体中心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站在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的山顶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层层梯田里,翠绿茂盛的中药材一眼望不到边。这里,便是陇西县今年打造的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

  “我种中药材已经10多年了,没想到的是,今年政府给我的每亩药材地免费发放了4袋有机肥和4袋保湿剂,自己只需要投入药苗。政策真的是太好了。”在一块2亩多的梯田地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朱永刚兴奋地说。

  今年,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陇西县按照“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追溯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及管理法制化”的目标,规划建设了2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和生态有机药源基地,其中1万亩便集中在朱永刚所在的庞家岔村。

  有了政策支持,技术服务还得跟上。陇西县专门成立了由6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药农进行指导,解决农民在生产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村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通过“企业联基地、合作社联农户、党员联贫困户、金融联保险”的模式,带动农民标准化种植中药材。庞家岔村党支部书记邢世军介绍,全村组建和引进了3个合作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销售订单,合作社与县域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订单,老百姓种植的药材,将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定点出售给合作社。

  此外,陇西县坚持以“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专业化、仓储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为方向,中医药产业实现了全链条、高速度发展。

  成立于2017年的陇西县冯了性药材饮片有限公司主要以生产投料饮片和临床用中药饮片为主。2019年,这家公司在柯寨、德兴等乡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多个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收购中药材5000多吨,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同时,企业与当地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以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中药材500多吨,农户户均增收1875元。陇西县冯了性药材饮片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汪璐璐说:“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加工各类中药材4800余吨,累计实现产值1.62亿元,销售额2.86亿元。全年计划收购道地药材8000吨,力争为农户带来约3.2亿元的收益。”

  截至目前,陇西县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先后引进入驻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全县拥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5家,静态仓储能力上百万吨,年周转量达200万吨。目前全县累计申报注册中药产品商标30多个。

  2019年,全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96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都接近三分之一,中医药产业已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药”。

  产业兴则百事兴。陇西县着眼提升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药都”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党国飞)
 

【微言】

“赶考”路上再出发

张蕾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要为人民赶考。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陇西践行“赶考”精神,全县上下干群携手,勇于打破“苦瘠甲天下”的困囿,向贫困宣战。他们握指成拳,凝心聚力,精准施策,主攻产业,倾力帮扶,以矢志不渝的状态、只争朝夕的干劲,汇聚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磅礴之力。

  要向人民答卷。前路坎坷,岂能退缩?这是历史的担当,亦是时代的使命。发展产业、易地搬迁、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见证拼搏的硬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历史的昭示莫不如是,今天的探索亦是如此。截至2019年底,陇西县累计减贫14.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一举摘掉“穷帽”。

  “赶考”,永远在路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回望来路,历史的辙印无比清晰,陇西战贫的脚步声一路铿锵;展望前路,富足的小康生活无比甜蜜,面对乡村振兴的目标,陇西在新的“赶考”路上再出发!
 

 

  陇西县文峰镇三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舍整洁、道路平坦。截至目前,陇西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96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万户,农村人口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 (陇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携手谱写东西扶贫协作“山海经”

陇西县融媒体中心

  时下,走进陇西县菜子镇二十铺村香菇种植基地,一座座深蓝色的香菇大棚排列整齐,格外显眼。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俊得正在自己承包的大棚内忙着采摘香菇。

  “我承包了3个大棚,一年下来收入3万元左右,这比务庄稼强。”说起种香菇的好处,张俊得的话匣子一下便打开了。

  群众靠种植香菇有了稳定的收入,这还得归功于福州市连江县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去年初,菜子镇借助240万元的东西部扶贫项目资金和部分世行贷款,流转100亩土地建成70座香菇种植大棚。当年7月,张俊得便承包了3个大棚,发展起了香菇种植,妻子王石义被吸纳到扶贫车间务工,负责香菇分拣。

  走进香菇分拣车间,正在干活的王石义笑语盈盈:“我们姐妹们现在就和城里上班的工人一样,早上按时上班,中午到家里吃饭,还能休息一会,下午2点又赶到这里上班。只要勤快,就能挣到钱,活多的时候每天挣150多元,活少了也能挣100元左右,真是务工顾家两不误。”

  香菇基地负责人汪永平介绍,基地不仅带动了不少人发展香菇产业,还给当地提供了就业平台,有35名贫困人口常年在这里务工,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巩固了脱贫成果。

  这只是连陇两地大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福州市连江县、定西市陇西县正式确立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携手同行就此展开。4年多来,共对接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帮扶资金1.25亿元,用于贫困户到户产业发展、危房改造补助、劳务技能培训、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2.4万户。目前,连江县有22个乡镇与陇西县17个乡镇实现结对帮扶,连陇两地携手谱写了一曲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经”。(党国飞)
 

奏响扶贫绿色牧歌

陇西县融媒体中心

  盛夏时节,陇西县文峰镇中山养殖合作社的牧草种植基地上,一派繁忙。一片片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绿意葱茏,几台小型割草机正来回穿梭,伴随隆隆机声,枝叶铺满地、排成行,在阳光下晾晒。

  和田地里的热闹相比,养殖场的牛棚里则显得安静了许多,一头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膘肥体壮,一边听着轻音乐、一边悠闲地吃草。

  合作社负责人张选明说:“合作社现在有300多头牛,主要以良种繁育为主。我们给养殖户提供良种牛犊,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等到老百姓养的牛出栏的时候,我们又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这样一来,农民的养殖收入便有了保障。”

  近年来,陇西县依托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加大补贴扶持力度,按照种养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互促的发展思路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的模式发展草牧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绿色发展路子。

  “今年行情不错,我的3头牛卖了3.4万多元,9头肥猪卖了3.3万多元,一窝仔猪卖了1.1万多元,收入好得很。”陇西县永吉乡河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顺祥说起自己上半年的收入情况,乐得合不拢嘴。

  2017年,赵顺祥家享受产业扶贫补贴政策,开始了养殖增收之路。两年多来,他积极参加县乡村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养殖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日子也过得越来越顺心,去年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以来,陇西县累计投入资金1.6亿多元用于扶持草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养殖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市级以上养殖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6家。今年上半年全县草牧业总产值达28.55亿元,草牧业增加值7.14亿元,人均牧业年纯收入2960元,很多贫困户通过发展草牧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常国栋)
 

好山好水好日子

陇西县融媒体中心

  每逢周末,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颜爱爱家的农家乐就非常热闹,前来品尝农家饭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颜爱爱乐得合不拢嘴。进入四月以来,她家的生意就开始红火起来,每个周末收入3000多元。

  桦林村位于陇西县南部二阴山区,自然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游客踏青赏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每年气温回升后,来自各地的游客流连于桦林村的青山绿水间,赏乡村美景、吃农家美味、买农家土味,村民们也着实尝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

  这几年,桦林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起了生态休闲木屋、垂钓池、人行栈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先后实施了小流域沟道治理工程、民俗文化广场、放养鸡养殖基地、桦林山泉水厂等项目,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完善了旅游区服务功能,有力助推了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

  据统计,2019年桦林村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增加收入。今年“五一”小长假,桦林村举办了第一届乡村旅游节,5天共计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万元。

  近年来,陇西县立足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文化内涵,体现农家风情,全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打造了旅游发展和产业扶贫新业态。(常国栋)
 

乡村旧貌换新颜

陇西县融媒体中心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遇上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我们拿着脸盆接房顶上漏下来的雨水,孩子将炕上铺的竹席搭在头顶避雨,实在太艰难了。”62岁的陇西县通安驿镇高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岐说,“现在不同了,新房子松椽松檩、一砖到顶,不仅质量好,还宽敞明亮。交通也特别方便。多亏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

  高岐一家原先住在对面的山上,多年守着6亩山地,一年的收入也就5000多元,拆旧屋、盖新房是高岐一家最大的心愿。

  2018年,村上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老高终于告别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搬迁到省道旁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自己仅花了1万元便实现了多年的安居梦。

  挪了穷窝务新业。走出老高家后门,一眼看到的便是村里为安置点配套的香菇种植基地。如今,高岐和老伴经营着一个香菇种植大棚,通过技术培训、订单收购,他们从庄稼汉成功转型为专业香菇种植户,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高岐算了一笔“香菇账”:“一年能产4到5茬香菇,能卖将近6万元,纯收入2万元左右,比起务庄稼好多了。销路也一点不发愁,农投公司会上门来收购。”

  通安驿镇副镇长李飞介绍道:“安置点主要配置了学校、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户内主要配套有卫生厕所和厨房,保证了农户能够安安心心居住,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

  双泉镇高家湾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经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遇上下雨天,路上到处都是泥坑,寸步难行,我们种的中药材、洋芋根本运不出去,更别提卖上一个好价钱了。”提起当年的农产品运输难,村民卢青忠满肚子的“苦水”。

  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一条长7.5公里的沥青路贯通全村。2018年,村上又积极实施村社道路硬化工程,一条长3.3公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卢青忠的家门口。昔日困扰他的烂泥路,如今变成了致富路。

  卢青忠不仅将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中药材,还搞起了药材贩运,一年的收入达到了8万多元。说起这条硬化路带来的好处,卢青忠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党和政府时时刻刻把咱农民放在心上,给咱修的路太好了,我再不用去市场上卖中药材了,只要一个电话,商贩们便会直接上门来拉货,真的是太方便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产业发展到哪里,公路就延伸到哪里。几年前,北部山区的通安驿镇黑家岔村引进一家民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荒山建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综合发展园区,村上专门争取各类项目,先后为园区硬化道路29.8公里。如今,村民们骑着电动车就可以到基地务工挣钱。

  基础牢,产业兴,百姓富。到目前为止,陇西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96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万户,农村人口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26%,安全饮水实现100%;累计新建农村道路1118公里、21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目标,通畅率达到100%;实施农村电网改造1058公里,全县1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如今的陇西大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党国飞)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