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列宁学校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纪略

发布时间:2021-10-21 20:49:22     

传承红色精神 哺育时代新人

——华池县列宁学校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纪略

传承红色精神 哺育时代新人(10267426)-20211021203653_极光看图

火红的腰鼓舞起来(9月13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田伟 摄

郎朗的读书声和优美的歌声不断从校园传出,走进校园,两幢高大雄伟的教学行政综合楼矗立在校园中间,旁边是学生宿舍楼和教职工公寓,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温馨舒适的住宿条件,新的校园和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2021年秋季开学后华池县列宁小学整体搬进新校区后的场景。

华池县列宁学校是1934年在陕甘边建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近年来,学校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为办学目标,立足党的历史,植根南梁热土,珍视学校传统,优化学习策略,创新教育方式,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办学路。

埋下一颗“红色种子”

校园内,矗立在眼前的景文雕像、景文楼碑,无不体现着红色精神。校训、校风、学风中渗透红色励志之语,学校以“红色”为主题,创办了“英雄少年事迹长廊”,制作了“乡土特色文化墙”等,并且保留了列宁小学旧址,陈列着当时师生生活、学习、办公等物品。独特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构建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红色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师生。

把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红色种子”是列宁学校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列宁学校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南梁精神;开发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四类校本课程,开展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学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学讲一个红色故事、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同时,还定期开展“小记者走访老红军”“金色十月”诗歌诵读会、“红色南梁”征文、“学先烈,爱祖国”主题班队会、“军歌”阳光大课间等活动。学校还把红色教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研发了传承红色精神的校本教材《红星照耀陕甘—南梁革命斗争史读本》《长使丹心贯日月—红色诗词读本》《千秋星火耀童心—红色童谣读本》等教材。

借力帮扶焕发生机

9月1日,由天津市北辰区选派的11名骨干教师来到列宁学校开始一年的支教。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开展交流研讨……他们把天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精湛的教学技艺、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带进列宁学校校园,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列宁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也都悄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们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杨连弟纪念馆、安幸生烈士故居、平津战役纪念馆,体验了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百团大战等活动项目,观看红色电影,还参加期盼已久的升国旗仪式。”回忆起这段旅程,列宁学校五年级学生张彦伟因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高铁、坐飞机感受大城市的经历而兴奋不已。今年7月19日,天津北辰区委组织部邀请列宁学校20名少先队员、5名老师赴津开展了为期8天的“红色夏令营”活动,孩子们回顾了革命战争年代那段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更与北辰区普育学校的同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实施,天津市及北辰区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力量捐赠资金3360万元,用于援建列宁学校,使得教学环境和师生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传播薪火培育新人

学校坚持实施思政课堂改革创新工程和思政课程建设工程,搜集整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讲述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着力将红色基因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打造红色理论课堂,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教师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当好革命历史、英烈故事、南梁精神的主讲人、传颂人、传播人。同时,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确立体育(足球、花样跳绳、南梁腰鼓等)、艺术(红歌演唱、书法、剪纸、乐器演奏等)、科学(科技创新、趣味实验等)三类29个活动项目, 创办了家乡小导游、书法、童谣、剪纸等21个特色活动班,实现了每班有课程,班班有特色。

近几年,华池县列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100余项。

“列宁学校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三轮驱动’,打造红色教育和高效课堂特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今后将继续发挥南梁独特地域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南梁精神,把列宁学校办得更好。”华池县列宁学校副校长蒋仕奇向记者介绍时说。(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谷 羿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