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1-09-16 20:19:38     

  春风化雨育桃李

——平凉市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从人口大市到教育大市,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上学难”到“上好学”,从资源匮乏到均衡发展……近年来,平凉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深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为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最好建筑在学校 最美环境在校园

  为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平凉市县两级政府坚持将教育支出作为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切实做到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逐年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达22.6亿元,累计投资42.95亿元,争取中央和省上项目资金24.72亿元,新建、改建学校1203所,实施各类项目1541个。编制完成“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共有1082所中小学校进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20.98亿元。随着校安工程和“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均实现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在大力改善学校基础条件的同时,平凉市积极顺应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初步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以“三通两平台”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为重点,自筹资金搞建设,争取项目促发展,在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

缓解幼儿“入园难”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面对幼儿“入园难”问题,平凉市持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城乡幼儿园扩量提质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挖潜扩增量、规范小区配套园,调整办园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等措施,为增加适龄幼儿入园机会、缓解“入园难”提供了基本保障。

  2016年以来,平凉市累计投入资金4.05亿元,新建、改建幼儿园543所,农村幼儿园覆盖率由5.9%提高到52%,贫困村幼儿园覆盖率达63%,乡镇中心园和有建园需求的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同时,评估认定116所普惠性民办园。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866所。其中,公办园城区85所、镇区178所、乡村603所,民办园118所,形成了以公办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42.7%提高到93.7%,在园幼儿达到6.82万人。

  在实施幼儿园扩量的同时,平凉市聚焦保教质量提升,着力打造“优质园”。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示范园7所、省级一类园23所,评估命名市级示范园和标准化幼儿园587所。

推进城乡教育“齐步走”

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近年来,随着平凉中心城市北扩、东拓、西展,中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增加近2万人。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义务教育“大班额”、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等问题日益凸显。

  崆峒区西大街小学是地处老城区中心地段的一所优质学校,每个班60多人,“择校”问题让这所学校不堪重负。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启动中心城市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先后建成基础教育学校3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000多个。

  2018年,平凉市委、市政府启动平凉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将原校址划拨平凉四中,平凉四中原校址划拨崆峒区西大街小学。同时,新建一大批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进一步优化了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形成了平凉中心城区教育“新地图”。

  与此同时,各县、市也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静宁县建成教育园,庄浪县、华亭市、崇信县等县市都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学校。城镇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全市义务教育城镇化率超过50%,一半学生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通讯员 陈振念 陈 斌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