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出幸福新生活
我省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综述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确保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对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和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给予教育救助;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给予全额或定额资助……
近年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兜底保障专责工作组全面履行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政治责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任务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精准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近年来,低保政策在我省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柯兵表示,201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农村低保清理规范、精准认定大检查、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兜底保障冲刺清零行动、兜底保障专项攻坚行动和挂牌督战行动,通过反复进行摸底排查,建立重点对象台账,实行对账销号,救助一户、销号一户,彻底解决“漏兜”“漏保”等问题。
全省建立民政系统包抓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单位领导包抓、部门负责人督战、业务骨干蹲点的工作格局,加强对下指导力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一线整村逐户“解剖麻雀”,认真细致开展核查认定。同时,建立农村低保渐退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农村低保的三、四类对象,在脱贫后收入高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家庭,实施半年到一年的渐退期,确保稳定脱贫。
记者了解到,通过一系列举措,我省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更加精准。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40.8万人,其中一类12.81万人,二类66.99万人,三类47.77万人,四类13.19万人。
多方合力兜牢民生底线
自兜底保障专责工作组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工作合力,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2018年以来,累计下达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等教育救助资金95.2亿元,惠及农村学生691.23万人次。为431.5万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4.24亿元,目前已有114.9万贫困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累计新办、变更及换发残疾人证20.5万本,制发第三代残疾人证8.9万张,全省持证残疾人数达到89.9万人。投入1.6亿元为1.5万名残疾儿童提供不同需求的康复服务,为3万多名一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发放残疾人居家托养补贴近8000万元。开展“巾帼暖人心”走访慰问活动和“巾帼共建美丽家园清洁行动”,走访慰问困难妇女近6.5万人次,发放慰问金231万元,捐助物资900余万元。连续3年将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219.37万农村妇女免费进行检查。
“2013年以来,优先保障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列支127.1亿元。积极向民政部汇报省情实际,争取资金支持,近5年共下拨我省救助补助资金407.4亿元。全省共计下达534.5亿元,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剑介绍说。
监测预警防止致贫返贫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对有致贫或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通过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共享医保、残联、人社、教育等部门的数据,将因疫、因灾、因学、因病、因残等特殊原因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家庭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逐步扩大到低收入人群、城乡登记失业人员等城乡困难群体,全省共有408.7万人纳入监测预警范围。
针对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我省设置了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住院情况、患有慢性病和特殊疾病情况、残疾人登记办证情况、失业情况、高考录取情况5项预警指标;预警紧急程度由高到低设定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预警级别。开发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信息比对和大数据分析,每月进行分级预警,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基层根据预警提示限时开展入户核查,确保救助实效。
今年以来,为有效缓解疫情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兜底保障专责工作组一方面采取优化简化救助审核审批程序、放宽户籍限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当月审批当月发放等措施,切实提高救助时效。另一方面开通了社会救助在线申请渠道,主动公布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申请电话,方便困难群众不出家门申请救助。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1.1万名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14.4万人获得了临时救助。
李剑介绍说,为加快推进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部署开展了便民利民专项行动,推行城乡低保线上线下“结合办”、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期间社会救助“简化办”、急难型临时救助“先行办”、特殊困难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办”等15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努力让人民群众办事更顺畅、更便捷、更高效。(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 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