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之要,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近年来, 我省通过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强化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发展扶贫车间等关键性举措,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措推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输转的人数都在500万人以上,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全省71%的贫困户务工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在采访中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主动向15个省市区致函,组织我省103个驻外劳务机构,到重点地区对接用工,坚持稳东扩西双管齐下,努力将我省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岗位、稳在务工地。
同时,畅通网络招聘渠道,着力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线上线下合力发布用工信息。开发“务工二维码”,使农民工足不出户了解务工信息,找到合适岗位。加大对“陇原妹”“礼贤嫂”等我省特色劳务品牌的推送力度,有序做好劳务输转工作,输转贫困劳动力5.1万人。
不仅如此,我省还加大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力度。2018年至今年10月,累计向天津、青岛、厦门、福州四市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36万人;通过引导对口帮扶市创办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就近就地输转建档立卡劳动力12.08万人。其中,今年截至10月底,通过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输转贫困劳动力1.5万人、就近就地就业贫困劳动力7.6万人、输出到第三地就业贫困劳动力7.7万人。
记者了解到,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全力推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截至10月底,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全省共输转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比2019年增加15.2万人。
精准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有技傍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能培训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此,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妇联等部门制定了相关方案,提出了2015年至2020年全省开展各类精准培训211.2万人总目标,并按照分步实施、节点控制、稳步提高的原则实施。
“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建档立卡户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为重点对象,紧贴群众愿望开展‘点菜式’培训、紧贴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培训、紧贴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定向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丽萍介绍说,我省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培训需求和个体情况,按照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设立培训项目,分类精准施策,量身定做培训“菜单”。
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创新方式。对在岗职工,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技能大赛、推行新型学徒制等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嵌入式”、订单式培训;全面推行“培训券”式培训,积极探索推行“电子培训券”,截至10月底,依托“培训券”开展培训12.62万人;开展“上门”培训,针对偏远分散且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劳动力,采取“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借助“陇上行”等网络平台,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居家线上培训,截至目前,参加线上培训人员达32.2万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57.0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67.41万人。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7.1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26万人的143.0%,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0.0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9万人的222.7%。
多渠道开发岗位稳住家门口的幸福
在全省各地,扶贫车间成了脱贫大担当,公益性岗位成了兜底稳就业的保障,就业渠道宽了,老百姓的心就宽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也就更足了。
2018以来,为有效破解缺乏就业技能又因养老扶幼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我省把扶持创办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多领域、多业态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探索了一条帮助贫困劳动力快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收到了明显成效。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主要集中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的陇南、天水、临夏、定西等地。
与此同时,为扶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就业扶贫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2018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截至目前,省级已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三年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实施范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选聘对象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边缘人口。岗位类别主要设置了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等9个类别的岗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20年新增设爱心理发员岗位,通过建立“爱心发屋”,为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免费提供理发服务。
据王丽萍介绍,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三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群众,特别是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贫困重病人员家庭成员、贫困家庭妇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等群体倾斜,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更加坚定他们积极生活、努力脱贫的信心。(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