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生态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是全省重要的基础性、底线性任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融合推进,精心组织实施生态扶贫重点项目,立足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推进生态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生态扶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如何让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我省生态扶贫专责工作组书写的答案让人为之感叹。
为推进全省生态扶贫工作,生态扶贫专责工作组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明确了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态扶贫重点项目,组织各成员单位共同抓好生态扶贫任务落实。通过生态扶贫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实现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扶贫效益。
2016年以来,全省共落实生态扶贫重点项目资金322.75亿元,在总投资中倾斜安排75个贫困县273.16亿元,占总投资的84.64%;倾斜安排“两州一县”及18个深度贫困县投资153.83亿元,占总投资的47.7%;倾斜安排未脱贫的8个深度贫困县投资40.43亿元,占总投资的12.53%。
“将生态环境改善和治理项目向深度贫困县区倾斜安排,帮助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提升土地生产能力,有效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永强介绍说。
2016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安排项目资金61.24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省级立项贫困地区土地整治项目206个,建设规模101.69万亩,新增耕地6.86万亩。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效益明显。
不仅如此,我省加强林业行业东西部扶贫协作。2018年全省林草系统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涉及7个市州、9个县区共13个项目,累计落实资金2710万元。2019年涉及4个市州、7个县区共8个项目,落实项目资金2055万元。今年协调落实6个市州、15个县区和1个市直单位项目资金4325.9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为当地林业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带动了更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落实护林机制让贫困人口家门口脱贫
省林草局将生态护林员项目作为贯彻落实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将生态扶贫和资源管护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全省生态护林员选聘和项目管理有序开展。
自2016年国家启动生态护林员项目以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由启动伊始的1.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28亿元,实现了“五连增”,全省累计落实项目资金17.13亿元。2020年全省生态护林员选聘人数达到66339名,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元,管护林草资源总面积达到4500多万亩,使贫困人口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2016年以来,国家累计下达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530.92万亩,共落实项目资金82.96亿元(中央82.75亿元、省级0.21亿元)。据统计,2016至2018年退耕还林工程受益贫困户12.85万户55.08万人,这部分贫困户完成退耕还林86.58万亩,为贫困户兑现补助5.82亿元,贫困户户均受益4528.67元。
记者了解到,生态护林员项目覆盖了全省13个市(州)64个县(区)1021个乡(镇),为贫困地区增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29.2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取得了林草资源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释放生态红利
近年来,各级林草部门加大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推动经济绿色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改善生态与产业富民协同推进,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推进特色经济林果、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木本油料、森林旅游、沙产业、草产业等林草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渐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效益凸显。
“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苗花卉产业、林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户数由2012年1.08万户5.91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3.82万户83.5万人,分别增长21.06倍和13.12倍。”侯永强说道。
秦安县是省林草局对口帮扶的深度贫困县。省林草局发挥行业优势,结合秦安县适宜种植水蜜桃、花椒等林果的有利条件,帮助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助力全县脱贫攻坚。目前,秦安县林果种植面积超过90万亩,年产值33亿多元,其中蜜桃栽植面积10.25万亩,位列全国第五,年产值4.64亿元,带动3684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017元,培育壮大了富民增收产业,走出了一条林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成功路子。(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