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点,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任岭村村民李应孝就拿起扫把、铁锨等清洁工具,开着三轮车,到自己负责的片区清扫道路,挨家挨户收集生活垃圾。
李应孝家中有7口人,3个孩子都在上学,老人身体不好,家庭经济负担重。前几年,全靠他和妻子经营4亩老果园、种植庄稼维持一家生计。2018年,李应孝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利用5万元扶贫贷款,在务计好老果园的同时,新栽了4亩新园子,种植柴胡。去年通过发展种植业,加上各类补贴款等收入,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顺利摘掉“贫困帽”。
“今年受倒春寒影响,果园减产了。”4月份,就在李应孝为收入发愁时,他被村上选聘为卫生保洁员,负责清扫村道,拉运村民生活垃圾,每月有1000元的稳定收入。“参加公益性岗位,每年有1万多元的稳定收入,而且还能顾家,比外出打工强,国家的扶贫政策真的很好。” 李应孝说。
李应孝在家门口“上班”实现稳定增收,是西峰区实施就业扶贫带来的实惠。今年以来,西峰区多举措推进就业扶贫,针对疫情期间培训有困难的情况,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免费职业技能线上培训,依托劳务中介机构,对劳务输出目的地集中的返岗贫困劳动力,实行点对点、一站式送达返岗服务,截至6月底,全区向省外输转劳动力2.4万人。
在对外输送劳动力的同时,西峰区参照全省贫困县公益性岗位开发政策,新增设乡村公益性岗位567个,岗位总数达到612个,从规范岗位设置、人员管理入手,探索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对省上发放补贴的50个岗位,在每月500元的基础上,由区财政列支专项扶贫资金增加500元;对下剩的562个岗位,区上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考核发放补贴,切实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托底作用。
不只是公益性岗位,企业创办的“扶贫车间”,遍地开花的合作社、产业基地,也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西峰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围绕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香包制作等产业建设“扶贫车间”,采取“公司+车间+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开发就业岗位;围绕主导产业,鼓励村组干部、产业大户、返乡青年领办专业合作社,整合资金、资源,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区共组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69个,家庭农场58个,带动农户1.4万户。
通过打出一套就业“组合拳”,持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2014年以来,西峰区共有贫困人口5230户21020人。目前,累计减贫5227户21007人,下剩贫困人口3户1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049%。(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盘小美)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