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西峰区后官寨镇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侧记

发布时间:2020-07-06 11:26:59     

巧打特色牌 走出富民路

——西峰区后官寨镇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侧记

  

  西峰区后官寨镇东坪村村民正在打理设施蔬菜(6月5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盘小美

  夏日的西峰区后官寨镇孔塬村,梯田地里的玫瑰花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村民穿梭在花丛中,娴熟地采摘玫瑰花。

  “早晨5点多来摘花,9点多结束,每天能摘20多公斤,挣70多块钱。”孔塬村村民司会琴在家务农,以前没啥收入,自从村里建起玫瑰基地她就到合作社务工,每年能收入几千元贴补家用。

  孔塬村是西峰区15个帮扶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后官寨镇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和帮扶单位,持续改善孔塬村的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合村级闲置资源,引进庆阳市逸珍玫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打造集采摘、观光、加工为一体的玫瑰园,园区玫瑰种植面积近500亩。

  “合作社吸纳当地20多户帮扶户及周边村子群众摘花,采摘高峰期用工量达到100多人。”庆阳市逸珍玫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丽珍介绍说,玫瑰花平均亩产量达到500公斤,合作社每年收益在10多万元到20万元。

  孔塬村在发展玫瑰花产业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引进庆阳千亿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9户帮扶户抱团养殖肉牛;返乡青年冉楠也成立了合作社,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发展野兔养殖业。

  “目前,孔塬村共有5个种养殖合作社,每年给当地群众带来土地租金、务工收入60万元至70万元,并带动10多户村民发展猪、牛、羊等养殖业。”孔塬村党支部书记张少楠介绍道。

  在后官寨镇,曾经有很多村子和孔塬村一样,农业产业单一,经济效益低。近年来,后官寨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按照“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畜则畜”的原则,立足各村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因村施策多元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走进帅堡村新望循环农业示范园,在养殖区,新建的生猪育肥场拔地而起,别致的蜂箱掩映在绿树下,鱼池四周,游客正在体验垂钓乐趣;在种植区,郁郁葱葱的核桃林挂满了果实,连片种植的金银花长势喜人。

  据了解,2014年,帅堡村返乡青年王新玉牵头创办了庆阳新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果园和闲置林地,养殖土蜂、肉鸡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9年,合作社依托正大集团种猪育肥场产业化项目,吸纳帮扶户入股,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建设2个单元生猪育肥场,投栏仔猪1100头,并配套种植金银花。今年继续新建1100头2个单元生猪育肥场,1800立方米鱼池,形成“畜—肥—药—花—游”生态循环产业链。

  “我们5月初出栏了第一批育肥猪,实现盈利80余万元;金银花亩产值预计在9000元,经营鱼池、养殖蜜蜂效益也不错。”据王新玉介绍,实行种养结合,不仅给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还为当地群众增加劳务收入50万元左右,实现了帮扶户增收、集体经济积累、合作社发展“三赢”局面。

  在推进产业扶贫中,后官寨镇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盘活土地资源,规模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探索“三变”+主导产业,“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等产业发展模式,动员帮扶户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按照股权比例分红,优先为当地帮扶户提供务工岗位,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带动、就地务工等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后官寨镇共成立合作社86家,建成百亩以上苹果示范园7处,大樱桃、万寿菊、黄花菜等特色种植基地9处,“331+”千头生猪育肥基地3处,肉牛、黑山羊、梅花鹿、野兔等百头以上特色养殖基地6处,设施蔬菜、矮化密植果园等现代农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盘小美)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