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镡河乡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道路通了,环境美了,房子新了;
日子好了;笑声多了,精气神足了; ……
脱 贫 攻 坚 战 打 响 以来,西汉水北岸的镡河乡被列为成县南部山区深度贫困片区,经过精准识别,全乡 1011 户 3697 人被确定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全县脱贫攻坚最难 啃 的“ 硬 骨 头 ”。截 至 2019 年 底 ,镡 河 乡 所 辖 12 个村全部达标退出,累计有 1009 户 3692 人摆脱贫困,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09%。
一张蓝图绘到底
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鹏军走遍了镡河乡12个村,向乡村干部和群众宣讲党中央战略部署,寻找当地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激发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他也选择了自然条件最差、发展基础最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阎山村为联系点,蹲下身子找症结,寻“药方”,果断出击开“处方”。
阎山村因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成本高而“贫”,因交通闭塞而“困”。要让这里的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首要的问题是下功夫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引导群众发展主导产业。镡河乡党委一班人乘势而为,及时跟进,针对每一个村明确重点,班子成员每人包抓一个村,落实了包抓领导、驻村干部、工作队员、村社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包户帮扶的工作机制,靶心对准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3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1户3697人,贫困发生率65.33%;2019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6元,全乡累计减贫1009户369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9%,实现了12个村整村脱贫退出。
咬定产业不放松
镡河乡12个村,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西汉水北岸40公里河谷,6个村临水靠山分布在鸡峰山系余脉山地,拥有充足的光热气候条件、河谷地带砂质土壤,是亚热带植物适生区。但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这里的核桃种植效益不高。
为此,镡河乡培养了120多名本土林果技术员,把改良品种作为提质增效的抓手,在乔耀军、王兵、马勤录等桃桃种植大户带动引导下,全乡改良核桃品种5万余株,近年进入盛果期的核桃树达到8万株,核桃收入占到了人均收入的3成以上。同时,有组织开展劳务输转,每年输出劳力1390人,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占到6成,平均达到2万元以上。
石榴村、半山村、土嵩村、镡河村通过建立“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方式,流转农村闲散土地,采取入股分红形式,稳定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核桃、烤烟、辣椒、万寿菊、中药材、魔芋、土蜂蜜等富民产业初具规模。
综合施策强筋骨
如今,镡河乡12个村的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善,文化广场、卫生室、宽带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趋于健全;通过村庄的亮化、绿化,村容村貌大幅改善;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基本形成了“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特别是2019年以来,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行动,通过大走访、清问题、强措施、提质量活动,共排查认定脱贫监测户11户47人,边缘户25户91人,正在按照制定的“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落实各项措施,保证监测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所有户高质量脱贫。
全乡12个村还全部建成了法治文化广场,每个村都有法律服务室,并坚持开展法治宣传培训,实现了每户有1名“法治明白人”,先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同时,坚持推广“枫桥经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连续三年没有出现刑事案件、恶性治安案件和群众越级上访事件。(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马鸿烈)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