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家里的羊产了70多只羔子,出栏50只,光是养羊就有4万元的收入。这几年养羊养出了经验,不仅还清了贷款,去年还翻修了房子,买了新的电器和家具。”看着圈里的200多只羊,吴德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瓜州县锁阳城镇北桥子村,吴德俊算个名人。以前,妻子患病致贫,孩子还要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吴德俊养着几百只羊,日子越过越红火不说,还打算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谈及自己的发展经历,老吴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政策扶持,我就是有养殖技术也发展不起来啊。”
2016年,正当吴德俊为欠账发愁时,镇里的帮扶干部张军帮他争取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有了这“第一桶金”,吴德俊开始走上养羊路,把羊从最初的30只发展到现在的200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张军是锁阳城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也是北桥子村的包村帮扶干部。这几年的扶贫工作,让他和村里的贫困户们成了兄弟姊妹。牛是不是喂得肥了?地里的农作物长势怎么样了?调引的基础母牛是不是产犊了……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张军心头。
“有时候贫困户不是不知道怎么发展,而是怕发展赔钱,所以问题关键在于转变贫困户的想法,让他们有底气地搞发展。这家发展得好了,其他家就跟着学,一户带一户,大家就发展起来了。”张军说。
正如张军所言,北桥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明效仿吴德俊的致富路,申请2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买了羊,仅两年间就发展到100多只。“现在羊价好,一只羊羔可以卖800元,今年我又买了4头牛,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吴明说。
北桥子村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脱贫户的典型事例,通过开展思想动员会、养殖培训、送技术进农户等活动,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孙海峰 通讯员邓晓旭)
喂牛。
喂羊。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