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山丹县“非遗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小记

发布时间:2020-04-27 10:27:38     

吃文化饭走致富路

——山丹县“非遗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小记


村民在“非遗扶贫工坊” 制作麦秆画 。

 

  一根根麦秆经过工艺师的巧手反转、粘贴、烙印等十几道工序后,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4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山丹县“非遗扶贫工坊”采访时,几名妇女正围坐在老师身旁学习麦秆画的制作。

  山丹县依托全县27个非遗传习所,建立了“非遗扶贫工坊”,找准非遗传统技艺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合点,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

  据了解,“非遗扶贫工坊”采取“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发设计+手工作坊生产+培训员工+展示展览+营销队伍”的全产业发展模式,研发创新出多元素文创产品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产品,并通过“线上销售+线下制作”模式,让非遗文化与市场对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家住山丹县霍城镇的陈迎霞,因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不能随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同“非遗扶贫工坊”结了缘。

  “我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农忙时可下地料理庄稼,闲暇时再绣几针,全是手工活,工坊按件记薪,忙农活、照看家、挣钱都不耽误。”陈迎霞告诉记者,凭此技艺,她一年下来能挣上万元。

  据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曹斌介绍,近年来,山丹县积极动员、招募全县各乡镇、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多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至2400元。

  同时,山丹县积极开展非遗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在加大传统工艺传承保护的同时,创新技艺,将传统工艺与医养、旅游、文物复制等多元文化相融合,研发创作出了“山丹宣纸烙画”“红枣木医药枕”“熏蒸仪”“玉砚滴”“花馍”等文创产品2000多件。依托文创产品立项积极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发展“非遗扶贫工坊”,既传承了传统非遗技术,又让贫困户在家里增收致富,稳定脱贫。(记者 张萍 文/图)

责任编辑:韩小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