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51岁的赵爱花是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南湾村村民,在家门口上班的她,干的是挖“瓷疙瘩”的活,但挣的工资可比外出打工翻了一番,这“瓷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赵爱花(右)接受记者采访
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永昌分公司位于南湾村北河滩,是一家专门从事食用菌种植技术研发、工厂化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在赵爱花家门口,她每天在这里挖的“瓷疙瘩”其实是食用菌双孢菇,也是注册商标。
“以前外出打工每天工资差不多在100元左右,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工资不仅没少,还比以年翻了一番。”面对记者的采访,赵爱花笑得很开心。
“刚开始我们在新城子镇刘克庄小学与当地农户合作,用传统方法种植双孢菇,经过一年种植,发现当地种植双孢菇用传统自然堆置发酵生产的双孢菇培养料质量不好,且不均匀,同时需要强劳动力,产量低、病虫害多,受季节影响大。”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告诉记者:“后来经过考察学习,我们建设了工业化生产基地,包括工业化一、二次发酵隧道、周年化智能可调控栽培菇房、上下料流水线等。将培养料供给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农户种植双孢菇轻简化生产,并将双孢菇产量从一平方米7公斤提高到25公斤。在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均采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使食用菌产业由分散型农户种植转变为集约化立体栽培、由粗放型季节种植转变为工厂化周年生产,参与生产的农民转变为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职业工人,带领周边农户实现了产业脱贫致富。”
双孢菇种植车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推进食用菌工厂化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设为抓手,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为周边食用菌种植户供应优质食用菌生产原料,并无偿提供技术培训、生产指导、产品代销等服务,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另外招聘永昌籍员工40余人、吸纳新城子镇及周边地区富余劳动力4000余人到公司务工,每年增加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
“以大麦、小麦、油菜秸秆和牛、羊、鸡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每年可消耗4万亩农田秸秆和50万只(头)畜禽粪便,原料成为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后,又可用于直接还田或生产有机肥,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拓宽了当地及周边农户的收入来源。”张明介绍:“我们还计划在永昌基地600公里运距内和兰州、酒泉等地建设卫星工厂,使‘瓷疙瘩’牌双孢菇成为各地市民‘菜篮子’里的‘常客’。”
赵爱花为自己挖出来的“瓷疙瘩”骄傲着
“看看我挖出来的这脆生生、白花花的‘瓷疙瘩’,肯定会让你们城里人爱吃得忘不了!”赵爱花提着一篮子自己挖出来的双孢菇骄傲地说。
责任编辑:王建定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