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近年来,泾川县挖掘古村古镇、山水生态、 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 统揽,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促进农村繁荣 的主要产业来抓,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走出百姓富、生态美、乡村兴 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2019年,全县游客接待人数累计3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 入20多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300多万元。
一个旅游品牌 带动整村脱贫
走进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有那么一瞬,恍如行走在江南水乡。
“1974年,白家村牛角沟出土距今约5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2013年,牛角沟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文旅融合、彰显特色’的思路,建成牛角沟遗址展馆、民俗农耕馆、白家水街及文化传承、生态采摘、休闲垂钓等6个主题园,开发‘白家黄酒’等乡村旅游纪念品11种,初步形成以‘探秘远古文化、回归山水田园、体验民俗风情、记住浓浓乡愁’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和‘山水白家’乡村旅游品牌……”4月15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团走进白家村,讲解员小杨介绍说。2019年以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实现旅游收入140多万元。
地处陕甘两省三市交汇处的白家村,有山有水,风景独特,村民却守着天然“死资源”,过着穷生活。2013年以前,白家村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穷则变,变则通。“三变”改革唤醒了白家村人。村上组织党员、村民130人,前往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参观学习,带回来“三变+”旅游新模式,坚定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促脱贫之路。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村容村貌要改变,一个破破烂烂的村子,再好的旅游资源,也迎不来游客。动员党员致富带头人集资,邀请规划设计人员整村规划,改善村硬件基础设施,突出生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泾明乡党建办主任、白家村包村干部刘忠说。
紧盯脱贫攻坚,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契机,白家村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融合发展,走出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整体脱贫与群众小康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截至2019年底,全村96户443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彰显成效。
乡村有美景 美丽生财富
一沐春风千顷黄。4月15日,采访团来到泾川县王村镇刘家沟村,千亩油菜花海映入眼帘,田边到处蜂飞蝶舞。
王村镇作为平凉城区连接泾川县城的自然村落的典型代表,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田、林生态资源和人文特色鲜明的本土地域文化。王村镇把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作为提升县域品位、丰富内涵、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探索特色乡村文化的提升改造新路径,致力于将其培育为乡村旅游综合服务链条,打造了一个个助力农民脱贫、绿色和品质兼具的农业生态乡村。
“刘家沟千亩油菜花海是我镇按照‘乡村旅游助推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抓建的田园综合体之一,总占地1235亩。”王村镇党委书记刘小平介绍说,花海基地涉及村民198户534人,其中贫困户71户322人,于2019年8月种植,今年4月1日开园运营,累计接待游客5300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及景点餐饮经营;油菜每亩产量220斤,亩收入440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走出了一条助力脱贫攻坚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创建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游客在刘家沟村千亩油菜花海合影留念。
与刘家沟村千亩油菜花相比,完颜村的民俗文化风情与众不同。走进王村镇完颜村,从蒙古包传来优美的歌声,老人在小亭子里边喝茶边给游人讲述完颜酒文化、完颜村的来历和故事……
王村镇完颜村是2020年平凉市创建的9个省级旅游示范村之一,坐落于泾川县泾河北岸,背靠九顶梅花山,作为全国关内现存最大的完颜后裔聚居区,是国内完颜姓氏聚集的最后一个部落所在地,是金朝末代皇帝完颜承麟的墓葬地。村内现存完颜承麟墓、芮王墓、完颜宗祠、完颜古井、皇甫圣母庙及明代韩王墓等文化遗址10处。目前,已建成水景区、金代地宫、民俗小吃一条街、女真大营、儿童游乐园、景观瀑布、垂钓中心、蔬菜采摘园等,主要经营烤全羊、大锅台等农家美食。景色宜人的完颜村,已成为人们避暑休闲、体验民俗、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王村镇按照‘文化承传与文物保护并举、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同推’的发展理念,打造‘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的乡村旅游品牌。”泾川县文旅局局长朱银柱说。
这几年,村上以创新发展新模式,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推动完颜村建设从“旅游点”向“旅游村”、“形态美”向“发展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表美”向“内在美”转变,推进旅游扶贫。
“村民可以不用出村,将生产的瓜果蔬菜销售给来游玩的游客,增加村民收入。”刘小平说。
一镇一特色 一村一风情
以党原高崖、玉都康家为代表的陇东民居型,以城关凤凰、玉都下坳为代表的休闲游乐型,以泾明白家、红河田赵为代表的山水田园型,以汭丰郑家沟、党原城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型,以王村完颜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型,以罗汉洞挽头坪为代表的农业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泾川县打造了一个个村美、家洁、院净的美丽乡村。
“为发展旅游经济,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近年来,泾川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美丽乡村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旅游+’模式,全力促进旅游与农业、城镇、生态、扶贫深度融合,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情’的思路,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初步形成了多点支撑、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朱银柱说。
为让乡村旅游“活”起来,泾川县把“三变”改革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盘活沉睡资源,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在尊重群众意愿,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多方整合农村土地、林木房产、劳动技能、民间资本等资源资产,量化入股旅游公司统筹开发、运营管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收入渠道,泾川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积极鼓励农户参与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办农家乐,经营商业门店,从事旅游产品销售,就近务工创业,多方促进农民增收。(记者 何明霞 文/图)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