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发布时间:2020-04-20 10:28:38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信小玲在客厅里看电视。
 

  一条条马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一块块绿化划分有序,一户户群众喜笑颜开……4 月 15 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团走进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见证了这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点点滴滴。

  告别破旧的土房、泥泞的山道,搬进干净整洁、环境舒适的楼房,这是无数贫困群众的梦想。如今,这些梦想在朱家涧村的村民中一一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泾川县通过移民搬迁与产业扶贫、综合服务配套融合,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谋划布局,整合政策资源,让搬迁户不但搬得出,而且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群众享受到“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

精准施策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

  4月15日,记者走进朱家涧村信小玲家时,她正在看电视。两室一厅的新房,收拾得干净整洁。

  作为曾经的贫困户,信小玲一家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她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56岁的她自从搬迁到镇上集中安置区后,就成了小区里一名保洁员,这份工作,让她每年有6000元的稳定收入。

  “我们搬迁到镇上集中安置区,这里的环境真好,住得舒心,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把我们从山大沟深的老村落搬迁到镇上,并帮助我们就业和创业,使贫困村民走上致富路。”信小玲高兴地说。

  朱家涧村属泾河北面山区贫困片带深度贫困村,是王村镇唯一的纯山区村,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125户375人,最南边的塌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6.5公里,从山上到山下,山高坡陡,仅有的羊肠小道来回需要近1个小时。

  自然环境恶劣、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困难、返贫率高,是曾经朱家涧村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2014年以来,全村累计识别贫困人口99户302人,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攻坚,目前整村搬迁至王村镇街道,累计脱贫69户229人。

  为促进深度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泾川县多措并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守政策红线,强推项目建设,狠抓搬迁入住。

  针对“脱真贫”,逐户逐人“过筛子”。县上制定督战落实工作方案,抓实抓细“一户一策”。对28户71人未脱贫户,制定了预脱贫户增收计划表,细化了帮抓措施;对69户229人已脱贫户,制定了巩固提升计划,防止返贫,不断巩固脱贫质量。

  针对“搬得出”,加大拆旧复垦利用。从2019年6月开始,集中利用两个月时间,对搬迁区的125户158处废旧庄基进行垦复整理,全面拆除。对原搬出区的1160亩耕地,今春计划栽植3年生核桃苗5.3万株,间作大葱200亩,黄豆960亩;计划用云杉、油松、山毛桃等地埂锁边7.8万株。目前,已完成核桃苗栽植1160亩,地埂生态林锁边工程全面完成,大葱、黄豆间作工程将于4月底完成。

  “近几年,经过县镇村三级持续攻坚,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朱家涧村群众整村搬迁到了王村镇街道,镇村两级积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多方配套广场、花园、卫生室、道路、水电气等服务设施,舒适优美的环境开启了朱家涧村群众的新生活。”泾川县扶贫办副主任毛红涛说。

完善配套设施 让贫困群众“安心住”

  “一年收成靠天,手机不通信号,孩子上学不方便,挑一担水来回1小时多。”这些曾经的记忆,对于已经搬出大山的村民朱惠平来说,至今仍然感慨万千。

  移民搬迁,规划先行。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彻底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问题,镇村两级多次召开会议,进村入户反复开展民情调查,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住房保证大产权、产业培育同步推、技术培训增效益”思路,启动实施朱家涧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王村村高庄组征地11.5亩,修建住宅楼4幢140套,安置朱家涧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其他户,并配套完成水、电、路及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确保群众住得舒心。

  在全面完成搬迁入住的基础上,实施社区服务中心设施配套、生活辅助房建设、生活辅助区场地硬化绿化、医疗服务室建设等填空补缺项目,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特惠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和兜底保障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为民服务水平,让贫困群众“安心住”。

  硬件得到加强,软件不断提升,更多的移民群众拥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幼儿园、小学、中学,上学都比较方便,出行方便,买卖东西方便,最重要的是把年轻人找对象的问题解决了。”说起搬迁以来的变化,朱惠平高兴地说。

就业创业 让贫困群众“能致富”

  搬迁群众住得安心,收入还要有保障。为防止出现断崖式脱贫,镇村两级积极培育产业,修菜棚、栽核桃园,多方夯实产业增收基础。

  在蔬菜产业方面,累计建成的13座日光温室、235座钢架拱棚,全部种植蔬菜及甜瓜,动员贫困户至少经营2座钢架大棚。截至目前,完成钢架大棚蔬菜育苗17.8万株,栽植辣椒31棚、豆角38棚、甜瓜80棚,黄瓜西红柿洋芋等品种86棚,预计此茬蔬菜棚均收入2500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肉牛养殖产业方面,由兴涧养殖合作社牵头,依托建成的养殖场,为83户贫困户寄养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42头、红安格斯良种母牛91头,采取公司订单回收牛犊,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旅游产业方面,依托旅游基地就地安置13名贫困户就地打工,引导农民就地销售蔬菜、甜瓜,增加收入。

  劳务产业方面,动员106名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对21名目前暂未复工的贫困人口就近安排到本村蔬菜园区打工,增加短期劳务收入。

  产业基地建设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来了收入,拓宽了移民群众脱贫新天地。

  “我们朱家涧村一共有三大产业。第一是蔬菜产业,已经建成日光温室13座,钢架拱棚235座。第二是有养牛场一处,共养殖母牛233头。第三是1160亩核桃园。另外,还有外出务工人员106人,这样我们户户增收有渠道,脱贫有保障。”王村镇朱家涧村党支部书记朱存录说。(首席记者 何明霞 文/图)

责任编辑:韩小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