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三四头牛到十几头,再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直至带动全镇190户贫困户养牛300多头,凭借着努力拼搏、敢想敢干的一股劲,姚军福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变成了老百姓口中的“致富能人”“农民企业家”。
2018年,姚军福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立足村情念“牛经”
今年58岁的姚军福是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他所在的北张村是上良镇最北端山区村,是全镇4个贫困村之一,也是灵台县列79个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高达47.43%。
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姚军福,近年来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带领全体村民富起来?这是自2007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姚军福一直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姚军福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广泛搜集社情民意,以发展牛、果、劳三大产业为主,立足村情念“牛经”,因社、因区域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一个村子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同样也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我从包产到户开始养牛,干了几十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加上村里有养牛的传统,所以养牛应该是个不错的致富门路。”姚军福说,作为山区村,北张村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资源,这为发展养牛产业奠定了基础。
说干就干!2013年6月,姚军福抢抓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政策机遇,率先建起了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全村养牛产业的发展。
按照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和“一户一棚一窖一池”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姚军福注册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灵台县腾达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北张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流转土地48亩,建成5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新建35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建成双列式温棚牛舍7栋,360平方米储草棚一座,管理区办公用房8间,配套修建单个容积2000立方米青贮窖3座,购置铡草机、揉丝机、粉碎机、电子磅等生产设备,完成了供、排水和排污、供电、道路等附属设施建设。
拓开村民致富路
添草、放水、清理牛圈……这是北张村村民姚义平每天一睁眼来到牛棚里要做的第一件事,看着圈里的9头欢实的母牛,姚义平很是开心。
姚义平家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住人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养牛了。
在姚军福的帮带下,姚义平家里不但盖了新房子,还建了新牛棚,养的牛从最初的1头增加到了现在的13头,2018年底顺利脱贫,还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
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养牛大户,对姚义平来说,他身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姚书记就是我的大恩人,没有姚书记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姚义平逢人便说。
“起初,我从支书那里赊母牛来养,再把牛犊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卖给他,也就是用小牛犊抵母牛,到今年已经发展到13头牛了。现在有9头牛正在怀犊,粗略计算今年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姚义平高兴地说。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村支书,带领大家富起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姚军福说,了解到一些有着养牛愿望的村民没有资金后,公司便采用“借犊还牛”等方式解决村民养牛前期资金不足问题,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高价收购牛犊。
“一个人喂一头牛是喂,十头牛也是喂。自己养牛也罢,帮着别人集体养牛也罢,这和大家的支持分不开。”在姚军福看来,公司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结果,也和群众对他的信任分不开。
经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北张村通过“群众自主发展、建办基地示范、鼓励能人带动”途径,将发展成果有效链接起来,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行动、全民参与、产业兴村、民主管理”的脱贫攻坚发展道路。
“三变”改革促增收
在姚军福的带动下,北张村的牛产业不断发展,全村党员群众积极主动地对原来建成的养殖小区及分散建成的牛棚进行了维修加固,新购基础母牛150多头,进一步夯实了牛产业发展基础。
同时,积极衔接县“三台一司一会”农业产业投融资体系下的绿源产业扶贫投资公司给予债权融资300万元,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5万元,用于购买基础母牛补贴。
如今,姚军福的公司牛存栏536头,培育牛产业党员大户8户,北张村54户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已全部脱贫。
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姚军福把“三变”改革作为激发贫困户脱贫新动力的杠杆支点,积极尝试,大胆创新,采取“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为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姚军福在发展养牛产业的同时,流转本村土地80亩种植苹果,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种植果园625亩,规范落实拉枝修剪、保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全村220多亩果园实现了挂果,年实现经济收益80多万元。
同时,姚军福还积极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林,新修梯田1020亩,建成了千亩核桃基地,在全村种植全膜玉米680亩,玉米秸秆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料,牛粪经腐熟发酵后作为果树生产的有机肥料,探索出了一条“草(玉米)—畜—果”互支互促、循环一体发展的模式。
“村党支部书记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责任,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上,一刻也不容懈怠。”姚军福坦言。(首席记者 何明霞)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