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脱贫变迁记
4月13日,毛寺村村民在葡萄园里忙着松土除草。
古街、古寺、古树、黑老锅、土箭群、木栈道、滑雪场……在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景点次第分布。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古朴之美,又能体验到游玩之妙。
4 月 13 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记者团走进毛寺村采访。据介绍,2015 年之前,毛寺村曾是西峰区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收入最低的行政村,清秀却不富有。近年来,毛寺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乡村旅游做足文章,走出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整体脱贫与群众小康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在几年间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利完成了一个贫困山村向旅游名村的美丽蝶变。 2019 年,毛寺村被确定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让“风景”变成“钱景”
如今的毛寺村,古色古香。正值春日,阳光明媚,漫步在整洁宽敞的村道上,麦苗吐绿,油菜花金黄,与古色古香的窑洞乡愁记忆馆、景色独特的香草园相应成景。
2014年,毛寺村巧借精准扶贫东风,开启了“风景”变“钱景”的突围之路:争取项目、整合资源,持续加快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改善。
“蒲河川来蒲河川,蒲河川里好风光,左手一指看土箭,右臂一挥观石峡。”这首诗在当地流传甚广,其中的“石峡”说的就是位于毛寺村的黑老锅峡。黑老锅峡谷长千余米,怪石突兀,经流水冲刷将土地切割成一条裂缝,河流暗入地下,河床在地下不断加宽,酷似烧饭的铁锅,所以当地人亲切地称它“黑老锅”。在冬季,周围渗水形成的冰挂、冰瀑极为壮观,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户外旅行团体慕名而至,掀起了一股黑老锅峡旅游热潮。
自黑老锅峡被开发之后,到毛寺村旅游的人只增不减,最多的时候日客流量达到3000多人。如何有效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让“风景”真正变成“钱景”,当地依托发展旅游资源脱贫致富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陆续建设陇东冰雪健身基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和“勇者行动”训练营等,在不破坏青山、秀水、河滩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围绕“山、水、树、路、桥、石”营景,打造乡愁记忆馆、毛寺古街、“连心桥”、七棵松小游园、万亩油菜花等景点,吸纳当地农民在农闲时节打零工挣钱,还有好多农民把山货带到景点附近售卖,农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干活的劲头也越来越高。
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2019年4月,“中国·庆阳第二届油菜花节”在毛寺村举办。毛寺村累计接待游客18.2万人次,创收41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80万元。
“节会期间,到村里游玩的人特别多,我的农家乐生意也跟着火了起来,每天收入几百元到上千元。”日渐红火的乡村旅游业,让毛寺村村民冯小红打心眼里高兴。“这几年,道路变宽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环境变漂亮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冬季游客也很多。”冯小红说,她经营的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每天生意都很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冯小红一样吃上了“旅游饭”。
“在旅游旺季,全村开办的农家乐达到14家,年收入均在4万至5万元。”毛寺村党支部书记毛颖敏介绍道。
按照全域全季旅游理念,毛寺村将一个个景点串联起来,连成了美丽乡村旅游风情线,形成了“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的旅游新格局。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毛寺村一跃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9500元左右。
“三变”改革拓宽致富路
走进毛寺村的葡萄采摘园,工人们正在给土地松土除草。
在做活“山水”文章的同时,结合“三变”改革,毛寺村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依靠龙头企业,打造集苗木观赏、休闲采摘、珍禽养殖、特色烧烤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和葡萄采摘园、樱桃种植基地等项目,带动村民稳定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按照“村社合一”模式,成立黑老锅旅游开发公司,开设黑老锅农家乐、食府及特产联营店,引导群众发展土蜂蜜、米酒、香醋等产品,让当地的土特产走出毛寺村,走向更大的市场。
“通过精准扶贫,毛寺村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瓜菜、草畜、苗林、劳务和旅游五大产业,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毛颖敏欣慰地说。(首席记者 何明霞 文/图)
如今的毛寺村。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