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创新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侧记
4月11日下午,在宁县焦村镇海升苹果基地,工人们正在修剪果树。 首席记者 何明霞 摄
走进宁县焦村镇海升苹果基地,放眼望去,白色的柱子间一列列矮化密植的苹果树,嫩绿的树叶探出枝尖,粉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着实惹人喜爱。
海升苹果基地周边,“你入股,我经营,你务工,我盈利,你分红”的大字格外显眼,果园里工人们正忙着修剪苹果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31+”带来“大实惠”
“由于是密植苗木,剪掉多余的枝条可以防止遮光,同时也能改善树势。”刚修剪完一列果树的工人荣亚红告诉记者。
荣亚红是高尉村村民,来这里工作已有7年了,作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借助家门口就业,2015年实现稳定脱贫。她说:“我每月差不多能赚1700元,家里的两亩地也流转给了基地,一亩地一年能赚500元。”
据了解,在焦村镇海升苹果基地,目前像荣亚红一样受益的工人有80名。
宁县作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宁县通过创新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整合农业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近几年来,全县借助苹果产业成功带动9000余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宁县县委副书记罗睿欣慰地说。“这个模式的第1个‘3’,是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第2个‘3’,是指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1’就是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就是‘+’党建'‘+’村集体经济等。”罗睿这样介绍“331+”产业扶贫模式。
“我把家里的8亩地以每年500元流转出去后,彻底解放了我与丈夫,我们两个人都可以出来做工,家里的收入翻番,生活也越过越好。”61岁的段爱玲作为受益者,感触颇深。
据介绍,在焦村镇2019年举办的苹果产业“331+”扶贫模式分红大会上,仅当年的分红就达3392.3万元,贫困户每户最高分红8400元,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6.72万元,最高的村分红达到11.76万元。
“331+”引来“金凤凰”
从2014年开始,宁县就通过“331+”模式招商引进了全球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企业——陕西海升集团,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基地,带动全县发展苹果45万亩,年人均苹果收入2727元。在陕西海升集团的带动下,宁县大力发展“三高五化”为主要特点的“海升苹果”。
这里所说的“三高”主要是指,高定位,就是由世界一流专家现场指导基地建设,产品的销路瞄准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大型高端市场;高科技,实现了由过去乔化、矮化密植的有性繁殖向现在的自根砧无性繁殖转变;高效益,一年成花、第二年结果、三年丰产、五年盛产,每亩达到5至8吨,比传统的苹果栽植方式亩均增产2吨左右,早挂果3至5年。
用全球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栽培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最高端的苹果。目前由宁县海升苹果加工制成的果粉果汁已出口美国、欧洲、韩国、加拿大等国家,而新鲜苹果主要销往国内一线大城市。
为了能把苹果产业发展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宁县政府成立专业合作社,发挥组织农民、股份合作、民主管理和桥梁纽带等优势,代表股东履行职权,监督企业运行,形成了“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的良好共赢机制。
“普通适生区苹果的甜度为13至14,而这里出产的苹果能达到18,品质仅次于阿克苏产的苹果,广泛销售到北上广等地区,每公斤能卖到15元。即使在去年苹果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市场表现也不俗。”宁县海升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云峰说。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
面对苹果产量增加、产能逐渐过剩的现状,宁县进一步完善苹果贮藏及冷链物流建设,有效防止了果品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反弹,实现反季节销售价高惠农。
宁县还打造集批发交易、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宁县苹果交易中心,建成辐射带动陕甘两省的大型果品展示交易一站式平台,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宁县通过精深加工成果汁、果粉、果干等产品将果品“吃干榨净”,发展电商平台拓展销路。
“下一步,焦村镇海升苹果基地将以建设现代果业核心样板区为目标,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西部苹果国际商贸港、4万吨气调库及果品分拣包装生产线、果业大数据、苹果质量追溯等项目,逐步形成生产、贮藏、批发、运输、电商、旅游等苹果全产业链开发集群。”宁县果业局局长范红年介绍道。(首席记者 何明霞)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