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西峰区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0-04-17 10:45:14     

产业扶贫托起小康梦

——西峰区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住土窑,走土路,肩挑水 ……这是昔日庆阳市西峰区农村群众艰苦生活的缩影。

  如今,乡村旧貌换新颜,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狭窄的“泥水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西峰区地处董志塬腹地,为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2013 年底,有贫困村 15 个、贫困人口4619户18348人,贫困发生率为7.14%。面对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近年来,西峰区把脱贫攻坚列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创新“5341”工作标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需制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兴产业,深入推进脱贫攻坚。2018年8月,西峰区顺利通过省级贫困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现整区脱贫目标。

精准施策 过沟跨坎

  精准扶贫拔穷根,同步小康谱新曲。“回头看”、补短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高亢的脱贫攻坚誓言回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一诺千金,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担当。

  这个春天,董志镇廖坳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杨军格外忙碌。他2月3日就来到廖坳村,协同村“两委”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新一年的发展计划,积极谋划村上的扶贫产业。

  杨军是西峰区法院的一名干部,他从2014年就到廖坳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018年5月开始担任该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门逐户走访脱贫户,了解“五小产业”户的发展情况,掌握产业发展情况,并提供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帮助贫困户解决难题。

  村民郭建荣原来靠种地维持一家生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杨军了解到他家的窘境后,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并争取扶贫资金,为他送去4只“扶贫羊”。这几年,郭建荣通过自繁自养,逐步扩大规模,每年仅养羊收入就很可观。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这样的帮扶故事经常在西峰区的乡村上演。

  为啃下“硬骨头”,西峰区立足区情,提出了“两推一精”扶贫思路,层层签订责任状、立下军令状。区上从职能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大扶贫办公室,分兵把守,分口负责,统筹指挥,精准发力,将15个贫困村按照贫困程度进行倒排序,由区上四大班子领导打先锋,15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161个帮扶单位、4327名帮扶干部齐上阵,为贫困地区“把脉会诊”。

  同时,开展“百企帮百村”“两代表一委员”献爱心活动等,把社会各界力量凝聚到扶贫上来,积极与上海虹桥爱心志愿者协会联姻,带动全区孵化一批社会公益性组织,为精准扶贫注入了新活力。

  县级领导包村,广大干部结对帮扶,社会组织爱心救助……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凝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在西峰大地奏响了一曲脱贫攻坚“大合唱”。

  如今,全区所有贫困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动力电通组、安全住房、硬化道路通组、高标准农田、公立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广场、宽带入户、卫生厕所、便民服务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十二个全覆盖”。

产业扎根 巩固成果

  养羊、种玉米、打理甜瓜……这两年,显胜乡蒲河村村民袁福堂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以前,袁福堂一直在家种植传统庄稼,妻子常年在天津务工,夫妻俩靠种地、务工供养儿子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5年,妻子确诊患有癌症,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给妻子治病,他欠下了不少外债,成了村里典型的因病致贫户。

  在精准扶贫中,帮扶干部协助袁福堂申请到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免费帮他搭建圈舍,袁福堂利用这笔钱引进种羊,发展养羊产业,并搭建小拱棚,利用羊粪种植甜瓜。去年种植了6棚甜瓜,每棚收入2000元左右,加上养羊、种庄稼,收入超过两万元。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袁福堂顺利脱贫摘帽。

  西峰区坚持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渠道和长远之策,坚持因势利导发展“东果”产业,紧盯市场导向发展“南菜”产业,突出龙头引领发展“北畜”产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西游”产业。依托招引建设的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331”产业扶贫,坚持走农业经营主体让股、扶贫资金买股、村集体经济占股、建档立卡贫困户持股的路子,村村发展合作社,贫困户当股东享受分红,实现增收。

  同时,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精准扶贫理念,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财政奖补等措施,因户施策引导农民发展短平快的小畜禽、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小庭院等“五小”产业,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定向式”集中培训、“点单式”精准培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推动脱贫攻坚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龙头”带动、金融扶贫、技能扶贫……多种扶贫模式,让产业扶贫之花在西峰乡村结出硕果,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激活了农村经济,托起了群众的小康梦。(首席记者 何明霞)

责任编辑:韩小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