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破楼兰终不还
——甘肃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纪实
2018年至2020年,一场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全国开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三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品质,在陇原大地发起“扫黑除恶”同“惩腐打伞”“治乱清源”协同推进的凌厉攻势,惩治力度之大、触及链条之深、涉及范围之广、社会反响之好,前所未有。
三年来,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据全国扫黑办测评,甘肃群众对专项斗争的满意度达 96.37%,居全国第6位,衡量专项斗争成效的“社会治安好转”“地痞村霸欺压群众现象减少”“社会秩序好转”“社会风气好转”“保护伞打掉了”5 项具体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11月26日《甘肃法制报》推出“甘肃扫黑除恶特别报道”
“惩处黑恶”依法亮剑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专项斗争中,既要把打击的锋芒对准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黑”与“恶”,也要让扫黑除恶的利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依法重击,回应群众期待,彰显法治权威。
一开始,省委、省政府就把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工程、深化平安甘肃建设的龙头工程、提升群众安全感的民心工程、决胜脱贫攻坚的保障工程来谋划实施。
坚持以上率下,层层压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扫黑除恶政治责任工作台账,推动形成“五级书记带头抓”、部门行业合力抓的良好局面。
全省始终坚持“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霸铲霸、有乱治乱、固本强基”的基本思路,不断向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掀起一波又一波强大攻势。
赤胆忠诚、丹心如铁。全省政法机关广大干警甘当主力军、奋战在一线,他们不辞辛劳、不畏艰险、敢于亮剑、勇于斗争,既“扫黑除恶”又“打财断血”,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责任担当,确保把每一起涉黑涉恶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
——公安机关集霹雳之势、聚雷霆之力,组织开展多轮次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大排查、大核查”,将打击锋芒从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传统重点行业向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行业领域拓展。
平凉公安机关打掉以郭文等人为首、暴力垄断平凉至银川客运线的涉黑犯罪集团,抓获涉案人员36名,冻结资金80.5万元,扣押车辆5辆、房产1套;
庆阳公安机关摧毁以申小东等人为首、强行向娱乐场所征收“保护费”,并垄断当地油田井场供水的涉黑犯罪集团,抓获犯罪嫌疑人63名,查扣财产37.8万元,扣押车辆5辆;
兰州公安机关攻破全国首例纯线上“套路贷”涉黑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50余人,查封涉嫌非法放贷APP和网站1300多个,冻结人民币10亿余元、港币2亿余元,扣押黄金170多公斤、房产14套;
兰州警方押解“2·12”特大套路贷涉黑案 部分犯罪嫌疑人归案(2019年2月25日拍摄)。
……
——检察机关不断强化对涉黑涉恶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审判、刑罚执行各个诉讼环节的法律监督。凡公安机关侦办的大要案件,检察机关均提前介入引导侦查,高标准固定完善证据,依法从严从快批捕起诉,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程序公正等法律原则,确保“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既讲究“打早打小”的惩治策略,又坚持“打准打实”的审判原则,依法精准惩处黑恶势力犯罪。对该判重刑的依法重判,对该判罚金或没收财产的依法判处,坚决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基础,严格把握缓刑、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不给黑恶势力犯罪分子留下任何逃避法律制裁的可乘之机。
“一年打击遏制、二年深挖根治、三年长效常治”,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这一“总蓝图”,不断完善斗争策略。
——坚持群众路线。持续开展宣传发动、营造强大声势,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激励人人喊打,群众参与专项斗争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级扫黑办累计接到群众举报线索达4万余件,先后有590余名黑恶势力成员投案自首。
——高擎督导利剑。采取进驻督导、专项巡视、专项督查、重点督办等强有力的措施,先后开展6轮次省级督导,发现问题,严肃约谈,限期整改,共反馈各类问题600多个,全部跟进整改到位。
——实施“六清”行动。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部署开展“线索清零”“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专项行动,向黑恶势力发起最后总攻,确保专项斗争圆满收官。
三年来,全省累计依法惩办黑社会性质组织60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86个、恶势力犯罪团伙407个、“村霸”199个,破获刑事案件近72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900余名,扣押涉案资产70多亿元,缴获枪支38支,打掉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是过去17年的3.3倍。
黑恶势力土崩瓦解,社会治安全面净化。与专项斗争之前的2017年相比,2020年全省刑事案件下降16%,八类严重暴力案件下降20.1%,命案下降30.7%,治安案件下降47.1%,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惩腐打伞”协同作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黑恶势力怎么就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我看背后就存在执法者听之任之不作为的情况,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甚至同黑恶势力沆瀣一气,充当保护伞。”
事实证明,黑恶问题浸染社会生态背后,还有复杂的政治生态原因。为此,在专项斗争之初,省扫黑办就同省纪委监委、省级政法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健全完善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机关同步上案、线索移交、协同办案等制度机制,确保“扫黑除恶”与“惩腐打伞”无缝衔接,扎实推进。
凡涉黑涉恶案件,一律深挖彻查其背后腐败问题;对黑恶势力“关系网”“保护伞”,一律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与政法机关协同作战,坚持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反腐败、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武威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周前 进等人特大涉黑案,涉案被告人多达 84 人(2020年6月30日拍摄)。
临夏州汽车南站原站长于卫东因涉嫌玩忽职守,包庇纵容马克英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助推该组织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法问题被查办;
静宁县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程军伟等人因在征收拆迁黑社会性质组织首要分子穆琚东名下养殖场的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法问题被查办;
定西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杜辉珍因在工作上滥权妄为,与恶势力犯罪集团分子沆瀣一气,为其站台撑腰、暗中庇护,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法问题被查办;
……
“什么行业黑恶势力猖獗、什么领域群众反映强烈,就重点深挖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保护伞’。”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黑恶问题易发多发地区和领域、聚焦党员干部助长黑恶势力坐大成势或干扰案件查处等突出问题,重拳出击、深挖彻查,坚决打掉“官伞”“警伞”“庸伞”。
为深入摸排线索,实现应查尽查,省纪委监委畅通“信、访、网、电”四位一体信访举报渠道,部署开展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大起底、大排查、大核查行动,有力推动“惩腐打伞”撕开口子、揭开盖子、挖出根子。
省委对各市州和兰州新区开展“惩腐打伞”专项巡视,从政治上检视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政法机关直接责任、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督促整改“惩腐打伞”不力等问题300多个。
省纪委监委对全国和省级督办案件抽调力量直接查办,对重点案件实行提级办理、异地交叉办案,深挖查处一批涉黑涉恶“保护伞”;先后组织开展两轮“惩腐打伞”“过筛”行动,对未查出“腐伞渎”问题的230余起案件回溯核查,深挖揪出一批“漏网之鱼”。
三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8600多件,累计立案审查调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1300余起,处理处分涉及“腐伞渎”问题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4100余人,其中厅局级干部3人、县处级干部229人,移送司法155人。
隐藏在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关系网”受到党纪国法严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进一步形成。
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法院审理胡鑫等人涉黑案,涉案被告人34人(2019年1月18日拍摄)。
“治乱清源”固本强基
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不断深入,一些普遍性、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
从广袤农村看,有的黑恶势力形成“村霸”“砂霸”等为害一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干扰破坏农村基层组织、侵蚀基层政权;
从行业领域看,一些黑恶势力渗透到服务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甚至染指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造成治安乱点和行业乱象……
既要依法惩治,也要靶向施治。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把“治乱清源”作为固本强基、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力度,多措并举提升平安甘肃建设水平。
省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作用,牢牢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关键之举,以农村和行业监管部门基层党组织为重点,坚持边治边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大力整治“村霸”和党员信教问题,严格规范村“两委”换届选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三年来,全省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200多个、行业监管部门基层党组织60余个,清理涉黑涉恶涉霸和涉刑事犯罪等问题的村“两委”成员900多人,补齐配强村“两委”成员3600多名,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
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坚持把源头治理作为治本之策,有针对性地出台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意见和10个具体实施方案,围绕社会治安、乡村治理、金融放贷、市场监管、自然资源、教育卫生、信息网络、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文化旅游10大重点行业领域,部署开展15项打击整治行动,推动形成“1+10+N”的重点治乱工作体系。
甘南州碌曲县组建藏汉“双语”宣讲 组,向农牧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
三年来,省级10大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单位结合专项整治和重点治乱,在正本清源、整章建制上狠下功夫,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健全完善行业监管制度机制,共出台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地方标准等170余项,防范黑恶势力滋生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政法机关始终坚持在办案的同时,深入查找涉黑涉恶涉腐涉伞问题存在的原因,依纪依法提出整改措施建议,及时向有关行业领域发出监察建议书、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公安提示函“三书一函”,督促落实行业监管责任,有的放矢整治乱点乱象,堵塞漏洞。
三年来,全省共制发落实“三书一函”2200余份,整改落实率达100%,切实增强了行业领域治理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力助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年实践充分证明,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破案、打伞、治庸、治乱、强基、建制等一系列更加有力、务实管用的举措,打了一场围剿黑恶势力的歼灭战、深化社会治理的整体战,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巩固,平安甘肃建设质效全面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拍手叫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已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今年来,全省上下保持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剑不入鞘、鞭不离手,扎实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为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奋力续写扫黑除恶斗争新篇章!(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剑强 )
责任编辑:袁帅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