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共治”让村庄焕发新活力
——省军区帮扶秦安县师山村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师山村文化健身公园一角(8月24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摄
干净整洁的村道 ,美观别致的院落,独具特色的公园……8月24日,记者走进秦安县王铺镇师山村采访,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展现在眼前。提起这里发生的变化,村民群众赞不绝口。 师山村是省军区帮扶村 ,辖师山、常山、庞窑3个自然村。近年来,在省军区的大力帮扶下,师山村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 以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为引导,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深度融合,探索出“军民共治”的乡村治理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容村貌换新颜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垃圾乱堆乱放。”这是村民对几年前师山村的描述。
自2017年以来,在省军区大力帮扶下,师山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堆放柴草的场地变成了篮球场,废弃池塘变成了文化健身公园,土路变成了干净的水泥路……师山村的环境好了,村民干劲也足了。
省军区驻师山村帮扶队员贾杰初到师山村后,如何改变村容村貌?如何发展产业让群众致富?成为摆在他眼前的首要任务。
在初步调研后,省军区制定出“生态立村打基础、林果富农惠民生”的思路,并依托省军区帮扶单位的人力、财力等优势,大力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在贾杰等一班人带领下,开始以村主干道沿线、村内巷道、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村院落等为重点,实施村巷道外围墙粉刷、村主干道两侧绿化等工程,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整治村容村貌。
“短短几年时间,就美化了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了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的脏乱差现象,真正让人居环境美了起来。”师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全虎深有感触。
“以前这里都是土路,一下雨连三轮车也没法走,现在好了,成了干净的水泥路。”师山村村民秦小玉指着堡子下新修的一条水泥路,向记者介绍道。
李全虎说告诉记者,为了解决部分产业道路薄弱,农产品运送困难问题,2020年,省军区帮助村里硬化了三个自然村5.2公里的道路,建成军民连心桥一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
近年来,在省军区的帮扶下,师山村建成高标准试验田约2.7亩,大力发展樱桃、核桃、蜜枣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党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建成一期200亩特色金银花种植基地。目前,师山村共种植苹果、花椒约1200亩,已全面进入盛果期。
记者了解到,省军区还帮扶师山村共清理垃圾点8处,拆除空心院8个,修整墙体350多米,栽绿化苗木400株。新建卫生厕所157间、文化健身公园3个、停车场及篮球场3个。建成112平方米村级卫生室1处、155.5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处,实施师山组、庞窑组、常屲组小巷道及贫困户庭院硬化4.4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面貌。
平安乡村共创建
“不好了,常屲组李某虎和李某明吵起来了!”2020年4月,常屲组一村民急急忙忙跑来找到贾杰说明缘由后,贾杰立即带领网格员前往化解矛盾。贾杰赶到后得知,李某虎和李某明因为巷道硬化问题产生矛盾,贾杰通过释理说法,最终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及时就地进行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发现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理、早化解。”贾杰说。
“师山村以前是有名的‘上访村’,做群众工作是一大难题。”李全虎说,在省军区的帮扶下,师山村充分利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党员、退役军人和民兵等力量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发挥其在维护农村治安和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推动村级网格力量整合,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共同创建平安乡村,社会治安环境有了极大提升。
不仅如此,在省军区帮扶队员的大力指导下,师山村村两委班子坚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做乡村“法律明白人”,让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走进村民家里。同时,以自身尊法守法的模范行动,引导和带动广大村民遵纪守法,让广大村民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