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侧记
今年以来,静宁县积极探索城乡多元化社会治理新路子,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抢开局、破难题,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横向打造共治同心圆,纵向构建善治指挥链,初步形成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力维护了全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科技支撑 助力乡村振兴
“太感激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要不是他们帮忙,我还真以为钱丢了呢。”村民高喜娃拿着失而复得的6000元钱激动地说。
李店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并耐心讲解相关政策(11月20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摄
高喜娃是李店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她家脱贫,驻村工作队为她安排了保洁公益岗位。她把新领取的6000元工资款存放在家里,近日,她准备取钱买东西时发现钱不见了,情急之下,她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不用急,综治中心会帮你想办法的。”工作人员马贵强一边安慰高喜娃,一边找人迅速查看公共场所视频。通过回看几天的储存信息,没发现有人进入高喜娃家中。“你的钱丢不了,想想是不是记错地方了。”在马贵强的提示下,高喜娃很快想起了放钱的位置,“确实是我记错地方了,给你添麻烦了。”
静宁县坚持“网格化”全覆盖,推行“一排摸、二告知、三监测、五回头”工作方式,形成“矛盾格中调、法治格中宣、治安格中维、事在格中议”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格局,做实做细城乡社区网格精确化排摸、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立足信息化服务,进一步发挥综治信息科技支撑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加强“法治化”保障,积极开展无诉乡村创建,在333个行政村设立“法官工作室”,推行无讼“三调联动”,实行“清单化”管理。截至目前,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860余件,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零诉讼”目标。
多方联动 形成“共治圈”
雷大镇秀锦村村民王某某种地需经过金某某家的承包地,金某某以踩踏自家的庄稼为由,堵路致使王某某无法通行,两人由此争得脸红耳赤。驻村法官、村干部得知此事后,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分析利弊,悉心调解,最终金某某同意王某某经过自家承包地通行,两人在调解书上签字认可,一起相邻通行纠纷得以解决。
静宁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平安建设责任制全覆盖为抓手,以政法机关为主力军,大力推行平安志愿者红袖章、红马甲“双红工程”,组建以机关党员干部、村居干部、乡贤里老、网格长、网格员公益性岗位、楼栋长为成员的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矛盾联调的网格志愿者2500余人,初步形成横向打造共治同心圆,纵向构建善治指挥链的社会治理生动局面。着眼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痛点和堵点问题,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在270个村建立“民事直说室”等村级议事机构,形成线下“代表提、群众议、两委办、中心督、社会评”的五步联议和线上“群众点心接单、分类派单、干部销单、大家评单”的议事模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初步形成。(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