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砂村马滩社易地搬迁点一角。
“以前吃水,一天要挑十几担,现在随时就有干净的自来水,很方便!”“修了硬化路,再也不怕雨天一身泥了!”说起村里的变化,通渭县马营镇赤砂村村民个个高兴地合不拢嘴。
赤砂村位于通渭县马营镇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穷山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14户8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571人,贫困面为65.33%,是重点贫困村之一。
自2017年由定西市司法局帮扶赤砂村以来,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帮扶力量,着力解决水、电、路、房等制约整村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把产业扶贫作为“第一引擎”,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驻村帮扶工作队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抓手”,以提升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为主线,不断激发村班子活力和村干部干事热情。为全村30名党员设定政策宣传岗、环境治理岗、民事代办岗、纠纷调解岗、文明创建岗等,并与贫困户、困难党员等弱势群体结成126个帮扶对子,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
与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组建种养殖合作社2家,带动126户帮扶户。投资287万元建成总装机容量368千瓦光伏发电站2个,分户式发电22户,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还为部分帮扶户每年分红2500元。协调扶贫资金180多万元大力发展“粮改饲”产业。以赤砂村境内的通渭县海拔最高点——蟾姆山为核心,深度开发体验式户外乡村旅游。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对挖掘和保护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赤砂村通渭县鸿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亩,带动帮扶户65户,主要种植云杉、油松、速生柳等苗木,一年一户增收3000元。
同时,忙时带动村上帮扶户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在100元左右,最多时一天用工近30人。
通渭县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搞养殖,负责人张宝山告诉记者,合作社带动61户帮扶户,主要为群众提供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村民养殖的西门塔尔牛肉质好,出栏快,售卖价格高,很受市场欢迎。
“今年的行情好,家里养的西门塔尔牛4个月就出栏了,一头小牛犊能卖1万多元呢。”在赤砂村马滩社易地搬迁点,村民刘芳霞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原来家里单纯搞养殖,现在贩养结合,养了9头牛,还有40只羊。致富的后劲一下足了。
村民张顺平是建档立卡帮扶户,两个孩子在读书,花费很大,生活非常艰苦。村“两委”了解情况后,帮他家里申请低保、危房改造。2017年享受东西部协作暖棚项目,每年养牛3头至4头,能出栏1头,收入1万元以上。2019年,张顺平实现脱贫。今年,村“两委”还帮助改良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藜麦种植产业,帮助张顺平种植4亩,免费投入地膜、化肥、籽种等农业生产物质,预计增收5000元。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美,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赤砂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祥说。经过几年帮扶,2019年,全村剩余未脱贫人口3户9人,贫困发生率由65.33%下降到1.14%,提前实现整村脱贫。
今年,赤砂村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消除“视觉贫困”的重要举措,全面启动开展拆危治乱“百日行动”,着力打造“高颜值”美丽乡村。“我们集思广益,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利用再改造,作为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些材料和素材,把它改造提升之后,成为人居整治环境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马营镇赤砂村驻村组长王婷说。
现在的赤砂村,道路硬化,绿树成荫。文化舞台、健身广场、村级卫生室、电商服务站、法律服务室、便民服务大厅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使用。打造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赤砂印象农耕文化园、马营八景背景墙和通渭县首个村级法治文化广场等为核心的“一点一园一墙一广场”,实现“绿、亮、净、通、美”目标,并逐步发展壮大饲草种植、牛羊养殖、光伏发电、劳务输转“四大产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藜麦再有1个多月就成熟了。去年的地头收购价是每斤5元钱,今年,镇上打算开展深加工,近期准备组织村民到其他地方考察学习深加工技术。这样的话,一斤藜麦能卖到一二十元。”在赤砂村湾口社200亩藜麦种植示范点,王婷自信满满。(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文/图)
责任编辑:韩小月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