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刘家峡镇“5+”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9月12日,城北新村白利俊警务室接待群众。
“今天晚上可能有暴雨,近日,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汛!”近日,永靖县刘家峡镇城北新村灾害信息网格员朱良东在微信群中的防汛信息一经发出,立刻引起群众的警觉和重视,大家一定凝聚社会治理“向心力” 信群中的防汛信息一经发出,立刻引起群众的警觉和重视,当晚群众就做好转移和防范准备,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北新村的 10 个灾害信息网格员,汛期24小时值班,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遇到特大暴雨他们利用应急广播和微信及时通知其他网格员,组织群众提前清理渠道和排洪口。
今年以来,永靖县刘家峡镇多举措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在“三位一体”(社区、物业、派出所)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三位一体” 模式拓展为社区、物业、派出所、党小组、居民小组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 “五位一体”治理模式,探索总结了“党建+”“管理+”“服务+”“智慧+”“法治+”的“5+”工作法,不断促进社会治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
强化党建引领 建强网格“主心骨”
“传承红色经典,讲好黄河故事。”近日,记者在刘家峡镇黄河路社区采访时看到,社区里外的宣传栏、墙壁上有着多种内容的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介绍,红色元素悄然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刘家峡镇始终坚持党管一切和“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理念,建强筑牢基层网格组织。用好学习强国和甘肃党建学习平台,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集中学习、“主题党日”、文化活动提升社区软实力;按照社区建设标准化工作要求,改造升级社区办公场所和功能室提升社区硬实力。
优化管理内涵 织牢社区管控“主网络”
“安全大于天。”对城北新村网格员罗发才来说,每天对全村81处消防井、自来水检查井、天然气安全阀进行巡查检测,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当发现隐患时,罗发才立即进行处理,处理不了的事项会上报并协助有关部门解决。
“城北新村借助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10个网格小组,各社长为小组长,实现河长、路长、户长一网兼用的群防群治功能,主要开展环境治理、防震减灾、应急消防、联防联控等重点工作。”刘家峡镇副镇长、城北新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海洋介绍说,该镇聚焦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依托乡镇管社区、社区管物业、物业管小区、小区管居民的工作机制,建立镇“网络”、社区“网片”、小区“网格”、户“网点”的四级网格管理机制,以各居民小区和独栋居民楼为单位,划分网格100个,相应成立党小组,并将党小组组长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按网格摸排登记党员4880名,使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小组作用积极有效发挥,提升了网格员向心力。
提升服务质量 扩大社区服务“主菜单”
7月2日,黄河路社区一小区的9楼住户厨房水管漏水,急需要维修,但是居住在其上层10楼住户却不愿意,一时双方陷入僵局。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莉得知后,积极奔走,耐心调解,最终解决了难题。
刘家峡镇坚持把抓好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头戏,将治安联防、劳务输转服务、志愿者服务、社工服务作为扩大社区服务内容的自选动作,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设立9个社区劳务工作站,为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途径;成立9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登记注册城市社区志愿者1500多名,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多场次,确保居民的烦心事有人管、揪心事有人理、困难事有人帮。
打造智慧网格 树立社区工作“主品牌”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刘家峡镇紧盯智慧网格建设,以“智慧+”的模式,综合应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居民微信群、社区抖音和快手账号等新媒介,开辟集信息报送、社情民意反馈、法治宣传、政策咨询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让群众把对社区工作的要求提出来,把社区日常的工作晒出来,将线上咨询、线下办理、不跑冤枉路作为简化工作流程的重要手段。按“十个一”要求打造品牌社区,初步搭建起文化、文明、绿色、和谐幸福、文明旅游、尊老敬老、平安法治、邻里守望、扶老助残9个社区特色品牌雏形。
紧抓法治教育 唱响社区宣传“主旋律”
“把法治教育融入文艺节目中,必然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近日,一位外地游客观看刘家峡镇太极广场上的普法节目时感慨道。
为坚持开展普法教育,致力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营造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舆论氛围,刘家峡镇使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普法教育。教育群众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居规民约等内容融入到社区党员、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培养遵纪守法习惯,培植“知恩、感恩、报恩”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陈孝志文/图)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