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08-30 21:05:42     

“调”出来的群众满意度

—— 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工作纪实

  

  “真的太感谢了,这起物业纠纷困扰我很久了,一直得不到解决。要是走法院程序,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既费时又费力。来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没想到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和引导下,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我们租户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纠纷解决了。” 当事人熊某某激动地说。

  这仅仅是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交通事故、医患关系、家庭婚姻、邻里纠纷 ……山丹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于2018 年4月在全省率先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整合各类调解资源,统筹联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该中心自成立至今,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3120 多件,涉及人数 5100 余人,标的金额达 2600 余万元,全县重访率下降60%,初访调解成功率提高 7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小独奏”变“大合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特点,山丹县整合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项资源,坚持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整合,组建成立了46人的实体化运作的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委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合力。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该中心统一整合综治、公安、法院、信访、司法行政等23个部门职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行矛盾纠纷“1633”机制,即构建“一个调处平台”“六项工作机制”、落实“三个到位”、实现“三升三降目标”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积极动员第三方参与化“堵”为“疏”,真正实现了一个地点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网络联动、一个口径回复、一个流程办结、一个责任落实的目标,切实做到各个调解组织由过去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变为现在的横向联合、兵团作战,使矛盾纠纷调解由原来的“小独奏”,变为现在的“大合唱”,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大调解更注重“精准”
 

  “让懂行的人干难干的事,让会干事的人把事情干明白”。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由该县司法行政部门统一把关招聘专业调解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主要来自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老干部、民间调解能手等,充分发挥他们懂法律、懂政策、知民情、热心调解的特点,实行“精准”调解。

  为切实提升案件调解质量和效率,组建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统筹八个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八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从县直机关各单位抽调8名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主任、副主任科员脱离原工作岗位到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专门从事访调、诉调工作。

  与此同时,从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老干部中聘请了4名金牌调解员及22名律师、法律工作者为常驻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专业调解员,连同八个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八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175名调解员,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工作多方参与的强大合力。
 

难心事有人管了

 

  记者了解到,与2017年同期相比,山丹县法院2020年的民事案件受理率下降了6%。

  “这两年的民事诉讼案件有所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十多类民事矛盾纠纷引导立案群众到综治中心先行调解,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对矛盾纠纷案件及时化解。”山丹县法院立案庭庭长杜明晗如是说。

  调处中心通过健全完善属地调处化解、逐级调处化解、归口调处化解、联动调处、司法人员进驻等13项制度,实现了从受理交办向就地调处、从单打独斗向联调联处、从一般调解向依法调处、从被动参与向主动议事、从各方稳控向多方维权、从“无序上访”向“法治信访”六个方面转变。同时,配备4个多元化调解室,实行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坐班制,对受理的案件实行首问负责制。通过多元化解和合力攻坚调处,群众的闷气有地方“撒”了,难心事、揪心事有人管了,矛盾纠纷也得到了有效化解。

  “自中心运行以来,全面整合了信访、司法、城建、人社等方面的资源,有纠纷,我们吹哨,各部门迅速集合报到,现场进行研究、解决。这样一来,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山丹县信访局副局长李斌说道。(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昊 通讯员 钱大伟)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