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通渭县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监管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0-14 22:25:12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渭县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监管助力乡村振兴

(Y,配图,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通(10206690)-20211014221909(1)

通渭县常家河镇胜义村村级光伏发电站 。 新甘肃 ·甘肃法制报通讯员李和 摄

走进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感悟红军长征途中的伟大壮举;来到南屏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近年来,通渭县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长征精神,演绎出一个个改田修路、产业富民的传奇,推动全县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7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扶贫项目,形成39亿元的扶贫项目资产。如何把这每一笔扶贫项目资产用在刀刃上,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来实现。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通渭县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党员干部凝聚共识、扛旗引路,全力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评估移交、运营管护、收益分配等后续管理和监督,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最大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上下联动

推进扶贫资产高效运营

通渭县成立县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移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通渭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办法(试行)》《通渭县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和资产移交工作方案》以及扶贫项目资产目录,全面深入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和乡、村规范有序开展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严格落实“周报告、周调度”推进机制,按照“对口负责”原则,上下联动建立县、乡、村三级扶贫项目资产台账管理网格,主管部门建立管理台账,乡村两级建立管理明细,县乡村振兴局统筹建立总台账。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及收益分配公开公示,实现点有标识牌、村有公示牌,提高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受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光伏电站

撑起村集体经济半边天

通渭县整合18个乡镇通过“飞地”模式联村共建的光伏电站,加快资产确权登记和移交,加强收益资金分配监管,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迅速增长。将全县建成装机容量9万千瓦、形成经营性资产6.9亿元的96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确权到198个脱贫村,村集体累计获得收益1.74亿元、平均每村87.7万元。

“以前,村集体经济空壳化,村上想建公共服务设施都没钱。现在,我们村得到了榜罗光伏电站的500千瓦扶贫项目资产所有权,年分红40万元,村集体可以根据实际统筹使用,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马营镇油坊村党支部书记董国军说。

引洮工程

解决城乡世代吃水难题

“水贵如油”,曾是通渭县用水状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全县先后累计投入3.5亿元扶贫资金,形成引洮工程资产3.5亿元。为让引洮工程资产发挥最大效益,全面清理盘点,分级分类建立管理台账,明确权属,确定管护主体,落实使用收益权和管理责任,为43万城乡居民安全高效用水提供了保障。

“通渭县在摸清引洮工程资产底数、建立台账、明确权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并高效运行群管和专管组织相结合的‘双重分级管理’体系,设立了农村供水工程养护基金,确保扶贫资金在保障安全饮水方面形成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管护,安全稳定供水的作用能够持续发挥。”临洮县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郑永茂介绍。

到户项目

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渭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2亿元,实施易地搬迁、牛(羊)棚圈舍及牛羊、苹果、花椒、金银花等扶持项目,形成到户类资产13.55亿元,其中到户固定资产9.95亿元、生物性资产3.6亿元,已全部确权到户,让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吃下了定心丸。

“政府不仅给我们搬迁户颁发了‘不动产登记证’,明确了我们的房屋使用权,还将7亩多金银花确权到我们家,我们搬迁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李家店乡李家店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李家店乡党委书记令宝灵介绍,这几年通过注入扶贫资金,全乡种植金银花12000多亩,亩均年收入可达到8000元。今年已全部确权到户,广大群众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赵世军 王思凡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