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崆峒区法治乡村建设工作走笔

发布时间:2021-09-29 16:10:13     

用法治妙笔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崆峒区法治乡村建设工作走笔

替换(10115255)-20210929154724

8月26日,崆峒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和普法志愿者深入麻武乡,为当地村民 宣传普及法律知识。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刘蓉蓉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近年来,平凉市崆峒区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途径新办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法治动力,一幅幅乡风文明、产业兴盛的美丽图景正在崆峒大地徐徐展开。

依法治理——握好法治乡村建设“方向盘”

崆峒区坚持完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制定印发《平凉市崆峒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强与民政、综治等部门的对接,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工作落实落地,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逐步实现各乡镇合法性审查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纳入审查,不断拓展工作外延。

以点带面扩大全区民主法治创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崆峒区对全区252个行政村进行系统排摸,选取基础条件好、创建热情高、法治氛围浓的峡门的村、东沟村、上滩村作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的“头雁”培养,着力打造民主法治建设“品牌样板村”。截至目前,共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1个。

法律服务——筑就法治乡村建设“压舱石”

崆峒区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构建起“乡镇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百姓身边有公共法律服务点”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通过微信群提前邀约的方式让有需要的群众能提前知晓法律服务活动时间,提前安排好农忙和生活,让公益法律服务能真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法律援助延伸到乡镇,全区252个行政村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并对行动不便、患病残疾等特殊服务对象开通“绿色通道”,进行电话预约,开展上门援助服务,用实际行动印证“情暖万家、法润民心”。

全区建成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7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269个、专业化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学习借鉴“老马工作法”,在东关、中街、大秦、寨河成立个人调解室5个,东关街道办“张小惠调解室”“老街坊调解室”被“中央媒体看甘肃”采访推广,登上《人民日报》;东关司法所所长吴彩霞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花所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全省“枫桥式”调委会表彰,带动了全区调解能力水平的提升。

创新普法——激活法治乡村建设“内生力”

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法律知识,解百姓问题,促民生发展;用通俗生动的“法言法语”、百姓身边的案例,宣讲党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结合“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专项活动,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工地、法治宣传赶庙会等司法为民法治宣传活动178场次,累计受教育群众达8万余人。

崆峒区紧密结合法治阵地全覆盖要求,将宪法、民法典、乡村振兴法等法治元素融入乡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中,因地制宜建成了天门村法治文化主题运动公园、安国镇东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农民法律大讲堂、峡门乡峡门村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新高地,打造了一批集法治文化熏陶、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法治文化传播阵地,为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司法服务,用法治妙笔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通讯员 王思凡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