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魅力花海赏花游玩(2021年7月23日拍摄)。
夏日的清晨,走进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一条条民俗街道优雅别致,一个个居民点干净整 齐,田野里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 ……“红色引擎”“乐游双泉”“诗 意田园”“孝善河口”,这四大亮 点让河口村“火”了起来。
近年来,河口村围绕“农旅 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思路,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 依托地理等资 源优势 ,打旅游牌,走旅游路,逐步培育和形成了乡村旅游品牌。
“红色引擎”催开智慧之花
河口村按照“四抓两整治”工作要求,建成了集“党建主阵地、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治理平台、产业发展引擎”为一体的河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阵地实现提档升级。结合“7+5”组织生活制度和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了“绿满河口村,共建生态林”“铭记英烈、绿色祭奠”等主题党日活动和“粽情端午、艾在文殊”等系列节会,进一步提升了党员群众的凝聚力、战斗力。
河口村在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生态农业为韵的特色乡村旅游,一批全新的旅游业态脱颖而出。“我们河口村红色博物馆内设红色记忆、乡村记忆、民俗生活、农耕文化等展厅,包括发报机、织布机、农耕器具等展品上万件。”文殊镇宣传委员杨佳向记者介绍说。
河口村还依托“追忆初心”红色博物馆,开辟了红色旅游专线。今年以来,累计接待观摩单位80余家4500余人次。“这里不仅能回顾历史、重温乡愁,还能回忆童年!”一名正在参观红色博物馆的游客感叹道。
“乐游双泉”催开致富之花
河口村按照镇党委“做大河口、做强恒翔、打造一条街、培育插花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思路,今年投资400万元实施双泉农家山庄提升改造,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00万元,全力打造总长2公里、辐射全村的乡村旅游一条街,建成景观大门、40亩花海和芮宁广场,改造提升沿途景观,优化了环境,提升了品位。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村党总支在上级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同时按照‘七统一、三提高’要求,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据村委会副主任常玉春介绍,河口村以花为媒,擦亮乡村旅游新名片;以节会友,举办了“河口沙枣花节”“粽情端午,艾在文殊”等节会。
今年上半年,全村旅游主体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100余万元。
“诗意田园”催开魅力之花
夏日的“魅力文殊”花海,引来四方游客赏花闻香,拍照游玩。
近几年,河口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扎实开展农村“风貌革命”行动。拆除废旧大棚、残垣断壁、废旧宅基地,清理垃圾6000余吨;改造热炕522户、改厕500余户、改厨100户。以“四旁绿化”工程为契机,开展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工程;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整治,种花、种草、种树,通过打造果园子、菜园子、花园子,吸引市民前来体验农事、欣赏农景、享受田园生活。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庭院”创建标准,先后对村组墙面统一粉刷,邀请市书画家统一题写书法、绘制文化墙,营造书香氛围,真正把河口村打造成了城市的后花园、乡村旅游的首选地,诗意河口、田园河口逐渐形成。
“这里风景太美了,每到周末都会约朋友一起来赏花拍照。”一位从酒泉特意赶来的游客说。
“孝善河口”催开幸福之花
聚焦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河口村先行先试建成了全市首家“孝老饭庄”,为全村72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午膳,从而把老年人“将就”的午餐时间变成充满欢声笑语的茶话会,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孝老饭庄”,老人们不但可以吃到可口饭菜,还能和其他人一起拉拉家常,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崔菊兰是“孝老饭庄”的厨师,她每天10时就要开始做饭。由于老人的年龄大多在72岁至80岁之间,普遍消化不好,喜欢吃绵软的食物。崔菊兰在烹制食物时不仅注重老人的口味,还每天变着花样做不同的饭菜,让老人们一周吃饭不重样。
河口村建成的“孝老饭庄”,不止为7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孤独老人和困难老人提供了餐饮服务,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社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 苗丰俊 文/图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