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运输局“四好农村路”建设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1-07-08 22:17:29     

“四好农村路”百姓的暖心路
——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运输局“四好农村路”建设见成效


X202定西至通渭公路红土窑至牛营梁段公路建成通车照片

2018年年88月电力月电力公司至福台通畅工程。


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村民出行条件。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运输局按照《定西市安定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要求,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主线,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从严管理,规范运营,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抓建设、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为重点,积极争取资金,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统筹“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全区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线、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干道,村社道路为支脉,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充分发挥了安定区座中四连、内畅外通的交通区位优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保障。全面构建“外通内联、安全便捷、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网络。

截至2020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2529.2公里,其中国道5条264.4公里(高速公路103.6公里),省道6条231.1公里,县道11条350.382公里,乡道26条447.206公里,村道267条1236.068公里。定西市安定区“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安定区交通运输局先后荣获“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和全国示范县的称号。

多管齐下

全力保障民生工程高效发展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十三五”以来,针对该区过境省县道路建设早、通行条件差的问题,安定区交通运输局积极申报和争取省县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共实施总投资11.05亿元的省道4条5段186公里,实施总投资1.79亿元的县乡道路网改善工程3条76公里。

2016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4.41亿元、全长119公里的省道227头寨子至渭源公路和省道228景家店至三岔公路改建工程,2018年建成通车,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区石峡湾、葛家岔、青岚、团结、香泉、凤翔等乡镇公路通行难问题;同年在全市率先采用PPP模式启动了总投资5.18亿元的省道209会宁县郭城驿至安定区巉口公路安定段改建工程,重点解决沿线鲁家沟和巉口2个乡镇的主干公路通畅问题,2020年底建成通车;2017年6月底启动实施省道217景泰至定西公路符内段和梁高段,目前已建成通车。

2017年启动实施县道202红马公路安定段三级公路改建工程,重点解决杏园乡对外通道通行较差的问题,于2018年底建成通车;2018年开工建设的麻子川至罗家岔公路改造工程、王公桥至定西公路改建工程,重点解决了李家堡、宁远、青岚3个乡镇行路难问题,项目于2019年底完成建设任务。目前该区16个乡镇通省道和三级以上公路,为全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兴,百业兴。“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的道路条件,老百姓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不仅方便了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运输,而且带动起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效带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群众收入大大提高,交通扶贫效益凸显。

科学规划

严把质量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定西市安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按照“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全省、全市交通规划,立足实际,高点站位、超前谋划,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四好农村路”实施计划,印发《“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

国省干线公路始终优先规划建设对接周边的枢纽路和联网路,解决乡镇过境国省干道通行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行政村道始终优先规划建设保障畅通的出境路和联网路,把通畅工程建设与群众出行需求相结合,以“辐射范围广、受益人口多、带动作用强”为原则,充分听取乡镇、村社和群众的意见,优先安排建设出境路、联网路;自然村道始终优先规划建设制约发展的扶贫路和产业路,以人口密集和有发展潜力的村社为重点,坚持财政自筹和整合项目相结合,对需求最迫切的自然村道优先进行硬化改造。

同时,严格落实“七公开”制度,坚持严把“五个关口”(即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把建设程序关、严把质量监督关、严把资金监管关、严把工程验收关),建立了覆盖每条路、涉及全过程的工程监管体系,努力把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打造成质量精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

在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基础上,按照“打断头、抓联网、促循环”的思路,以“扶贫路、产业路、致富路”为重点,多方筹措,总投资3.62亿元,新建自然村组硬化道路800余公里,砂化道路220公里;“十三五”以来,总投资1073万元,新建或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1座;总投资6249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14条1254公里;累计争取通畅工程资金5.3亿元,新建通畅工程211条1119.4公里。截至2016年底,306个建制村全部通上了水泥(沥青)路。

健全机制

巩固成果管养实现全覆盖

公路建设“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也是一样,养护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按照“有路必养、养必有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原则,安定区交通运输局不断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做到了“四个到位”,有效巩固了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责任管理,区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养护人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职责,规范了农村公路管养机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灾毁保险保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落实养护管理资金220万元,农村公路灾毁保险保费90万元。县乡公路由农村公路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化养护,通过组建专业化养护队伍,采取机械与人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一作业,提高了县乡公路管养水平。

同时,村道和自然村组道路有乡镇组织公益性岗位护路员、群众联合多种方式进行日常养护管理,乡镇公路管理所负责指导监督,按照“属地就近”原则,组建了由417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组成的养护队伍,实行“包段养护”“包村监管”。村组采取群众“集中养护”、村民小组轮流养护等方式进行日常养护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统筹路面执法与源头治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技术手段,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运输市场专项整治和超限超载治理,保障公路路况完好和安全畅通,营造安全、畅通、舒美的道路通行环境。

统筹城乡

全面优化城乡道路客运服务水平

建设是基础,运营是目的。“十三五”以来,安定区交通运输局“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为原则,着力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体系。

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站点。坚持农村客运站点与新改建农村公路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共建成19个乡镇汽车站、45个村级站和302个停靠点,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村社、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科学布局农村客运线路。紧密结合群众出行需要,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合理布局客运网络,开通客运车辆195辆,117条班线,363个班次,跨市(州)车辆42辆58个班次,市内车辆62辆85个班次,区内农村客运车辆91辆220个班次,农村客运网络覆盖全区19个乡镇306个行政村,2019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客车。

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积极推广节能型、环保型车辆,鼓励农村客运线路使用经济适用型车辆,逐步将全区川区乡镇城郊更换为公交纯电动新能源车辆,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提高运输效能和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内官营镇、香泉镇、符家川镇已实现客运班线公交化,并逐步将运营期限到期车辆进行了更新。同时,开通6条城内公交线路,循环发往城内各主要街道及居民区,在多条线路、多个站点与农村客运网络实现了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促进多元化运输服务。引导运输企业不断调整道路运输结构,转变运输方式、优化运输服务,增强道路运输供给力。支持客运企业车辆大换小,提供灵活便捷的门到门、点到点多元化运输服务。支持客运站拓展旅游集散功能,推动运游融合发展。坚持“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原则推进农村物流站场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乡镇邮政所、村邮站和“农村淘宝”网点推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递,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服务体系。

“四好农村路”承载着亿万农民的脱贫致富梦、乡村振兴梦,也承载着交通强国梦,一条公路就能给一方百姓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如今的安定区,一条条便捷的公路绵延通到田间地头,出现在悠悠旷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立足新起点,安定区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探索创新思路手段,狠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融资模式,构建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农村交通新篇章。(金凡裕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