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西峰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1-07-06 21:38:53     

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动力足

——西峰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纪实

(Y,乡村振兴稿件,配图,村美民富产业旺(9422421)-20210706213840.JPG

6月25日,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村民在金银花产业基地铺设防草布。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耿洋洋 摄

夏日的董志塬,生机勃勃。在庆阳市西峰区的乡镇村组,处处活跃着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身影……

今年以来,西峰区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创新实施“七大工程”,着力抓队伍、强经济、聚民心,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固本强基筑堡垒

走进西峰区彭原镇下庄村,村部广场上健身器材配备完善,便民大厅里,村干部正在为村民办理业务,党建活动室里,档案资料有序归整、党员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摆放整齐……

“以前的村部比较旧小,开党员会大家连个座位都不够,群众也不常来,只有办事才会来村部。”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生强说,新村部建成后,实现了支部工作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办事有窗口。

西峰区以党建阵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倡导“建设阵地与凝心聚力”并重的理念,打造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读入党志愿书、唱国歌、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四项活动”,建立理论学习、激励担当、教育管理、服务群众、整改落实“五项机制”,创新开展以讲领学、系统化解读,以制促学、规范化落实,以研助学、实效化运用,以考赛学、常态化检测“四学四化”活动,推动党内组织生活从“做没做”向“优不优”转变。

与此同时,西峰区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实施“好人治村、能人强村”战略,突出“双好双强”标准,通过“选、挑、换、配、留、派”等措施,推选产生了853名政治觉悟高、群众口碑好、工作能力优、守纪意识强、更为年轻化的新一届村“两委”成员,选聘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36名,选派公职化文书20名,并为15个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轮换帮扶干部23名,新选派7名区直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进一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增强班子整体功能。

截至目前,西峰区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个、改扩建1个,悬挂村党群服务中心标识100个,创建五星级党支部2个,四星级党支部18个,三星级党支部41个,二星级党支部56个,一星级党支部7个,“一肩挑”村干部年报酬提高到4.5万元,其他村干部均达到3万元以上,村干部年平均报酬达到3.78万元。

典型引领激活力

今年,西峰区董志镇寺里田村有了大变化。废旧木料、轮胎、水管,变废为宝制成了创意景观;电线杆上彩绘了44条二十四节气农谚;门前堆放的柴草垛、荒地,摇身变成了春意盎然的小花园……

寺里田村的变化得益于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寺里田村坚持产业旺与乡村美相结合,人造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统筹资源、因地制宜,引领能人大户、“五老人员”、乡贤会成员、党员群众代表群策群力,集中开展清理三堆、道路亮化、房屋粉白、“四小园”建设等10项工程,推进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探索出“党建+乡村建设”的特色路径,为全区乡村建设树立了样板。

老党员郭拴祥说:“以前道路坑坑洼洼,周围环境也不好,现在路面干净了,树木整齐了,房子墙面也白了,村容村貌有了大变样。”

截至目前,西峰区实施1个乡镇、3条示范线、15个重点村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探索建立“党建引、群众干、人才兴、产业旺”的建设模式和“变废为宝、变旧为新、变丑为美、变乱为治、变脏为景、变粗为精”的整治模式,推进产业提升、风貌管控、乡风文明、基础设施改善,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战斗力。

产业发展促增收

“从2020年5月开始,我就在金银花种植基地务工了,一个月能挣6000元。现在,妻子和孙子也在基地采摘金银花、锄草,一家人一年能收入近10万元。”今年59岁的李明学高兴地说,以前,他靠在外地做装修生意维持家用,离家远,工资低,真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也能挣钱养家。

庆阳清凉源金银花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什社乡李岭村招引的重点龙头企业之一,2020年5月,李岭村党支部依托企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40亩,发展订单种植,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公司不仅采取日结工资的方式,吸引周边50多名群众务工挣钱,还计划为村民提供花苗,对村民免费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村民种植的金银花优先收购,让金银花种植拓宽群众的致富道路。”李岭村党支部书记李怀涛说。

西峰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立足各村实际,抢抓发展“331+”产业等政策机遇,挖掘优势资源,探索推行资产盘活型、筑巢引凤型、能人带动型、支部引领型、抱团发展型“五型”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发展状况,由村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采取“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优先扶持前景好、见效快、稳定性较好的村集体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马志国 通讯员 耿洋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