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静宁县乡村治理走出“智治”之路

发布时间:2021-05-16 20:27:15     

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静宁县乡村治理走出“智治”之路

(y)稿件《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静宁(9007503)-20210516203012_ABC看图.jpg

静宁县八里镇小山村村民“大管家”工作室 ( 5月10日拍摄) 。静宁县委政法委供图

近年来,静宁县借助信息服务云平台、物联网等先进数字科技推进乡村治理, 以基层综治信息化为支撑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覆盖率达到66.7%,在法治、德治、自治的基础上,“智治”成为乡村治理重要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智慧养牛”开启肉牛养殖新里程

近日,在静宁县昊康牧业养殖基地,大屏幕弹出的“静宁县牛产业智慧信息中心”页面上显示出全县畜禽类每日价格动态图。该系统包含了养殖生产管理系统、动物防疫监测系统、屠宰管理系统、牛产业大数据、专家在线等子系统,将实现线上智能化养殖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汇总得非常周全。这是昊康牧业实现“智慧化”养殖的一个缩影,从入栏时各项指标的监测到日常饲草喂养,再到出栏时进入市场的每个环节,都实行了数字化跟踪服务。

该基地依托“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产业发展“静宁模式”,着力打造全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省十亿级肉牛(静宁)产业园“核心区”,以及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示范区”。

智慧果业”让果园管理更精准

走进城川镇吴庙村的静宁智慧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看到一株株身穿白膜外衣的苹果苗在微风的吹拂下嗞嗞作响,忙碌的人影散落在偌大的矮化密植园里。

城川镇镇长贾军平告诉记者,眼前的产业园建成后,安装使用了先进计量设备精确记录果园每天的土壤干湿情况、营养肥水补给需求,并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所有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经过精准、科学、有效的分析后,利用智慧化水肥补给系统进行“智慧化管理”。探索搭建互联网“滴滴农服”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更大范围内服务供给需求线上对接,助力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搭基础。

“智慧文旅”加分红色教育双效应

在静宁县界石铺镇红色教育研学基地VR体验室里,数字化带来的震撼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穿越感,而基地聘请的红寺镇文坪村周岔社龚氏三代皮影班,利用皮影这一传统戏剧表演形式将红色故事《余新元》献给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的人们。

据了解,作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圣地,界石铺镇围绕“红色小镇”的定位优势发散红色思维,大做红色文旅文章,以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为核心,结合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省级综合建设示范村、继红村红色旅游产业提升等项目,建成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一处,在传承长征精神、接收红色洗礼中,开展直播带货发展电子商务,提质壮大“红色旅游+红牛养殖+饲草种植+果业开发+小杂粮种植”五大产业,全力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智慧管家”管出基层治理新气象

数字建设在静宁的推广,远不止于产业领域,该县八里镇为破冰基层社会管理困局,专门研发了一款以互联网为支撑,集信息化、可视化、实时化为一体的微信应用小程序——“八里镇村民大管家”。这款可实现村民村务自治的智慧化管理平台,集八里党建、红黑榜、法律法规、便民服务、积分八里、村民说事、网格八里七大功能为一体。小程序显现大功能,该程序的上线运营实现了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融菜单化服务、积分制管理、网格化运行于一体的基层社区管理,打造除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智慧管家”的管理下,该镇呈现出人人参与村级事务、人人监督村级事务、人人点赞村级事务的和谐局面。(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小锋 通讯员 李娟淑 )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