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地上收获幸福和希望
——西峰区发展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见闻
西峰区农户驾驶农用机械旋地整地、铺膜播种。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 刘新艳 摄
4月20日一大早,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的农机手刘成龙接到一份耕作订单,村民强安学要旋地。刘成龙驾驶加装了深松作业监测终端的拖拉机赶到强安学家的田地里。
“深度36厘米,面积11亩。”一个多小时后,刘成龙指着驾驶室一个显示屏终端说,以前耕完地,还得拿尺子量,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自从安装上土地深松检测仪后,整地的深度和面积一清二楚,省心省力还省时。
西峰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深松作业信息化监测模式,为参与土地深松作业的118台农机安装了深松检测仪。深松检测仪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与数据管理服务器相连,共同构成农机深松作业信息化监管服务系统,实现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计算、耕深监测、定位跟踪等信息同步获取。
“这个系统很方便,只要输入机械编码,农业机械所在位置、作业进度、土地深松效果等信息一目了然。”西峰区农机中心干部高富亮说,土地深松作业深度必须达到30厘米以上,这样才能提高土壤养分和疏松程度,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眼下,正是春耕播种好时节。一场小雨后,董志镇周庄村的村民白海杰坐不住了,打电话叫来合作社的旋耕机、玉米覆膜播种机接连作业,几个小时,4亩多地全部种上了玉米。
“种地,我们就找合作社!”白海杰说,现在的农机合作社里的农用机械种类多,效率高,让农民种地轻松起来。
白海杰提到的合作社是庆阳新农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播种机、小麦联合收割机、深松整地机……从2015年的4台发展到如今的50余台,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农机具的性能和功能也持续转型升级,向更好更优方向迈进。
“只有不断掌握新技术,才能更好为村民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刘旺银说,只要群众一个电话,农机就可开到地头,替农民下地干活。他还购进了无人植保机,为家中没有劳动力的群众当起了“土地保姆”,提供耕种、农田管理、科学种植等农业生产服务。
近年来,西峰区紧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向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生产机械化拓展,加大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秸秆青贮等绿色环保农机化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同时,加强同院校、企业的交流协作,联合区内相关农机制造企业研发出一系列适合本地农业生产需求的先进适用机械。葫芦收获机、药材种植机、螺旋菜种植机、螺旋菜收获机等先进适用机械已投入批量生产,并远销福建、青海等地。
截至2020年底,西峰区已申请农用机具专利8项,通过省级农机推广部门鉴定6项,列入国家机具补贴目录3项9种。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3.5%。
从耕牛变“铁牛”,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当起“甩手掌柜”,从背着喷雾器打药到植保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智慧农业带来的便利,在广阔的田地上大显身手,收获幸福和希望。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