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偏远土地不再“沉睡”
——秦州区开展撂荒地整治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月26日,天水镇新思路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雇用周边村民开展铺地膜工作。
3月26日,雨后的天水市秦州区处处散发着泥土的清香,群众将拖拉机、旋耕机开到农田里,有的在铺地膜,有的在平整土地……机器的轰隆声伴着群众的欢笑声,田间 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以来,秦州区坚持将撂荒耕地专项整治行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大事要事来抓,对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让偏远土地不再“沉 睡”。
土地撂荒较为普遍
耕地撂荒是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
“全村有耕地3600亩,由于村民常年外出务工,加上之前交通不便导致340亩撂荒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秦州区藉口镇南寨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太告诉记者。
在天水镇焦李村,天水镇党委副书记赵宝宝指着眼前的一块地感慨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土地大面积撂荒,有的撂荒一两年,有的时间甚至更长,由于常年没有人耕种,地里都长满了荒草。”
“撂荒地多因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差、流转困难被迫撂荒,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劳力缺失也成为耕地撂荒的原因之一。”秦州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分析说。
全力遏制耕地撂荒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今年以来,秦州区将撂荒耕地专项整治行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急事来抓,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撂荒地复垦工作。
藉口镇南寨村的撂荒地终于有人管了!2月中旬,南寨村通过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垦荒,村民郭小田也积极响应加入垦荒队伍,他积极配合村上对自家的荒地进行铲草,利用旋耕机等机械进行垦荒。
在天水镇,通过前期摸底,共流转焦李村、杏沟村等村837亩撂荒地进行开垦,着力打造天水镇北山千亩高标准粮食种植示范区。
“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对排摸出的4.4万亩撂荒地及时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做到可查询、可定位,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同步建立撂荒地问题信息台账,按照从速从实原则,做到应垦尽垦、能垦速垦,切实做到撂荒地不解决不松手、复垦不到位不罢休。”秦州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据介绍,秦州区在杨家寺、天水、牡丹、华岐、齐寿、秦岭镇打造6个千亩粮食作物示范点,已完成旱作农业覆膜3200亩。
曾经荒地变良田
3月26日一大早,郭小田拿着铁锹高兴地去铺地膜,为了抢抓农时,他最近每天都早出晚归。
“以前家里有6亩撂荒地,由于缺少人力荒了几年了,现在村上组织人员开垦成良田,我们又可以增加收入啦!而且镇上还为我们提供了地膜和农业机械,节省了种植成本。”郭小田指着眼前的一块新平整的土地告诉记者。
“通过开垦,全村340亩撂荒地已完成开垦140亩,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高标准完成剩余的开垦工作。”藉口镇南寨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太说。
不光如此,在天水镇焦李村,成片的撂荒地已“变身”为一道道梯田。在撂荒土地整理结束后,焦李村还专门联系秦州区天水镇新思路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雇用周边村民开展铺地膜工作。
“通过开垦,让以前的荒地变成良田,不仅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天水镇党委副书记赵宝宝说。
记者还了解到,秦州区专门配套建设产业路8.38公里、沙化路5.92公里,同步配套灌排水、输配电、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升宜机作业水平。
与此同时,秦州区还选派168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予农户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全力保障种粮农民利益,让农民复耕撂荒地有账算、有钱赚。(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齐洪德 文/图)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