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0-10-21 10:29:11     

“双提升”擦亮“火焰蓝”
——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工作综述


集结待发的指战员。


应急救援轻骑兵。
 

  永靖县位于全国 “三区三州”片区,县消防救援大队 50 名指战员担负着全县 1863.6 平方公里的灭火应急救援、社会救助以及消防安保任务。近年来,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队伍管理和火灾防控“双提升”,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水域救援

组建水域救援大队

  “实战中的出彩来自平时的扎实训练。”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马敬真回忆起今年在陇南文县碧口镇参加的抗洪抢险救援时的情景说。

  今年7月3日,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派出12名指战员参加陇南抗洪抢险,实战检验了队伍作战能力和极端条件下通信保障能力。7月9日,先后参与3次水域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完成全省抗洪抢险跨区域实战拉动,前后历时半月。

  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按照省消防救援总队综合应急救援机动支队建设方案,组建水域救援大队,配备500万元水域救援装备器材。大队抓住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的机遇,协调争取县上划拨土地82.27亩,投资1.4亿元用于建设甘肃省水域救援基地,目前已完成可研评审,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

微型消防站

解决一般火灾险情

  君悦花园小区是刘家峡镇一家较大的高层小区,记者在小区微型消防站里看到,灭火器、水枪、防毒面具等消防器材一应俱全。“微型消防站的最大优势是方便快捷,可以及时解决处理一般火灾险情。”小区物业公司经理杨雪霞说。

  永靖县从“灭小、灭早、灭初期”的实战角度出发,向社区(村级)微型消防站人员传授消防巡查、消防宣传、疏散逃生、灭火常识等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案例分析等方式方法,为微型消防站人员详细讲解火灾类型、火灾事故处置程序等基础知识,力求提升微型消防站消防员的个人业务能力。

  据了解,全县今年计划投入近400万元强化微型消防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微型消防站实现了社区、高层住宅和重点单位全覆盖。

“3+4”救援体系

填补消防乡镇救援空白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盐锅峡镇,预警信息员通过设置好的尺子来观察检测山体裂缝的距离变化,“这是防灾预警最为原始简单也是有效直接的办法。”盐锅峡镇预警信息员党某说。

  永靖县积极探索“3+4”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推动4个片区消防救援中队建设,填补乡镇消防救援空白。“3+4”即县级应急管理局、乡镇应急管理所、村级应急管理室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县、片区、乡镇、村四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在陈井、盐锅峡、三塬、红泉组建了4支片区消防救援队伍,每个队按照8至10名队员设立,分别设置了消防救援车、抢险救援车、小铲车、救护车等。

网格化管理

提升消防安全防控能力

  “人要入格,事要进网。”每天检查消防器材,提醒群众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成了近年来刘家峡镇城北新村消防网格员张德云的一项日常工作。

  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创新消防网格化工作,将此项职责纳入应急管理部门职责,将全县划分17个大网格、137个中网格、395个小网格,落实监管人员职责,积极探索“1234”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同时,制定出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分级组织乡镇(街道)、村“两委”负责人轮训班,累计培训乡镇(街道)负责人80余人次、基层网格员600余人次。

  在做好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辖区风险隐患点,及时登记造册,建立数据信息库,有效提升了消防安全防控能力。

减灾扶贫

助力应急救援驶上快车道

  “协调落实冬春救助资金3247万元、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200万元、器材装备购置资金510.8万元……”提起中国地震局的倾心帮扶,永靖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刘永东介绍说。

  为全面提升永靖县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中国地震局聚焦减灾扶贫,多年来一如既往地从物力、人力、财力各方面给予帮扶,帮助永靖县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推进“3+4”县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协调50人建制的省水域救援大队落户永靖。此外,组织消防指战员赴国家救援队参加培训,还建设了县防震减灾科普馆,实施永靖县地震小区划项目,大力推进综合性消防队伍和省水域救援基地建设,协调组建各类应急队伍14支、片区应急救援中队4个,新建应急物资储备站143个,新建、改造升级微型消防站149个。

  “脚上沾满泥土,扶贫更有温度。”中国地震局扶贫干部、永靖县副县长徐鑫说,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行业扶贫,提升了全县火灾防控水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陈孝志 文/图)

责任编辑:韩小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