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高台:构建“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0-10-20 09:31:00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小事不出村

高台:构建“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
 


巷道镇政法委员开展法律法规宣传。高台县委政法委供图

  “村上以乡村治理为依托,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祭祀等纳入家风建设,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以规促德……”近年来,高台县通过党建引领,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理事会,实施“民情快递”工程等,探索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小事不出村”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为平安高台、法治高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形成多元共治

  巷道镇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总抓手,聚焦筑牢基层党建堡垒、主导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重点,不断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干净整洁的村社道路、整齐划一的小康楼、典雅美丽的花园广场……走进巷道镇东联村,一幢幢白墙、灰瓦以及紫红色房檐的特色民居映入记者眼帘。

  “怎样像磁铁一样发挥效力,将民心紧紧地聚在一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高服务水平,理顺百姓心气儿。”“只要真心为群众着想,村‘两委’就有感召力。”东联村第一书记胡宗仁感慨道。

  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东联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全完善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延伸党组织触角,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凝聚了民心。

  不仅如此,东联村在建立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还探索实行红白理事会乡村治理新模式,对出嫁彩礼、婚丧酒宴、鼓励上学等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效遏制了农村婚丧等方面陋习。同时,村上还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将有威望、有经验、有文化、有热情的群众特别是“新乡贤”吸收进自治组织,引导自治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公益慈善、文体娱乐等活动,完善村民自治,构建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民情快递”递民情解民忧

  南华镇以“民情快递”工程为载体,把健全完善镇、村、社、党员十户联防长四级民情信息摸排网格作为把握民意、关注民生、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举措来抓,强化基础建设,注重服务下沉,及时摸排矛盾,开展源头治理,形成了快速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我的职责就是国家政策的宣传员、群众情绪的疏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南华镇南岔村六社“民情快递员”王兵国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南华镇创新实施“民情快递”工程,以综治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共划分16个“二级民情责任区”、96个“三级民情责任区”,在各村设置民情联络室,开通民情服务热线,发放民情联心卡,选派业务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情况、综合素质较高的镇干部为“民情快递员”,负责收集“民情责任区”的民情民意和意见建议,并进行分类汇总,以“民情快递单”的形式快速上报、快速跟踪办理、快速答复反馈,畅通民情表达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作为“民情快递员”,王兵国要经常到村里去,挨家挨户地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分拣”,然后快速上报镇村综治中心。镇村综治中心建立民情台账后进行“分流”,明确各类民情事项和群众诉求的办理范围及办结时限,督促各责任单位迅速办理,及时向群众答复反馈。

  “民情快递”工程实施以来,南华镇镇、村两级步调一致、同向发力,及时将社情民意收集在一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一线。今年以来,全镇各级“民情快递员”共收集社情民意128条,“民情快递单”报送的矛盾纠纷46起,与去年同期下降20.8%。通过“民情快递”工程快速收集、分流、处置、反馈,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让社区有“家”的感觉

  城关镇滨河社区由多个搬迁村落组合而成,居民互不相识、互不来往,稍有摩擦就会演变成矛盾纠纷,一些居民的陈规陋习甚至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小压力。

  如何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引导居民从“社会人”变为“组织人”,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增强小区居民的融合度,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解决居民的多元化诉求,成为创新社区治理的重点工作。

  据滨河社区党委书记李娥介绍,滨河社区积极推行“党的建设统筹引领、睦邻中心辐射带动、小区网格强化服务、党建联盟共同发力”的治理模式,坚持“五治融合”,探索打造“家门口”的党建引领型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构建起了居民满意、社会认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记者采访了解到,滨河社区积极探索“德治”引领新机制,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评选表彰“最美家庭”20户、“滨河好居民”23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把“民情365服务”“五微六民”“圆梦微心愿”服务有效融入社会治理工作,认真开展“六民社区”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五个家园”,真正让社区有“家”的感觉。(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萍)

责任编辑:韩小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