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张家川县刘堡镇窑儿村的红火日子

发布时间:2020-10-12 10:26:26     

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张家川县刘堡镇窑儿村的红火日子


窑儿村的乌龙头种植地(9月25日拍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9月25日,走进张家川县刘堡镇窑儿村,靠山而居的村落在郁郁葱葱的青山掩盖下,显得安静而优美。花园式的文化广场,国旗在高空飘扬,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窑儿村近几年的喜人变化,村民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窑儿村满山的红叶显得格外引人瞩目,这不是普通的红叶,而是秋天的乌龙头树叶变红带来的美景。这个曾经没有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的深度帮扶村,依靠乌龙头种植和特色餐饮业让村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从前的窑儿村山地多,交通不便,加之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传统粮食种植投资大收益少,土地撂荒严重。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窑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曾试种过胡萝卜、大葱、花椒、核桃等农作物,但都以失败而终。最终,马甲平在自家地里试种乌龙头后,尝到了甜头。

  事实证明,窑儿村发展龙头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此,种植乌龙头成了窑儿村致富的主打产业。

  “乌龙头是个‘懒人’产业,不用施肥不打农药,不费力投入小。”马甲平说,产业发展需要抱团,于是注册成立了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群众种植乌龙头。截至目前,窑儿村已发展种植乌龙头1300亩,年产值达到100万元左右。

  马占琦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政府免费发放乌龙头苗子和地膜,总共种植了20亩,收入逐年增加,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对于窑儿村的乌龙头最不怕的就是销路,村上在外地做餐饮的村民多,乌龙头作为特产被带出去直接上了餐桌,村上目前的产量还难满足。”马甲平笑呵呵地介绍。

  近几年,窑儿村对村民进行了餐饮业的技能培训,通过传、引、带作用,清真餐饮从业户和人数逐渐增加。从过去到处打工,到如今当老板,餐饮业走向了新疆、兰州、内蒙古、北京等地,经营餐馆也成了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马强因没资金没技术以前在北京打工,自从2013年参加技能培训后,手里有了技术发展就有了后劲,2016年开始至今,在北京开了5家餐馆,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了村里50人到他的餐馆务工入股;如今,从他的店里走出去自己单干的就有16人。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窑儿村探索出的“清真餐饮业+乌龙头种植”特色产业模式,已成为村民发展致富的两驾“马车”。(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齐洪德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