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实施全域景区化发展战略侧记
夏日,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进了火爆朋友圈的“打卡地”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清澈的河水、嬉笑打闹的孩童、体验园清除杂草的农人、络绎不绝的游客、散落在翠绿山间的民居和小木屋……站在瞭望塔,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
近年来,康县全力实施全域景区化发展战略,对全县乡镇村社统一规划,连续9年以县委一号文件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县齐动、农民主体”的落实机制,紧盯目标任务,整合有效资源,立足各村实际,打造特色亮点,全县350个村中建成美丽乡村342个,实现了全域乡村的美丽“蝶变”, 开创了“点上精品、线上风景、面上洁净”的康县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
“这个地方我准备建成游客专门烤鱼休闲的场所。”何家庄村村民何庆山介绍道。沿着种满油葵的地埂,何庆山带领记者来到鱼塘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的创业史,“最早我在大水沟村包点小活干,到后来母亲身体不太好也就没再出去,最主要是这几年我们村建设的这么好,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所以就想着趁这个机会转个行发展其他的,于是2019年7月成立了鑫淼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养鸡为主,目前养鸡3000多只,像兰州、成都的游客吃了我家的鸡蛋后,都是让我回头给他们再寄过去。”
眼前这位50岁左右的农家汉子,信心大、干劲足。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何庆山还开办了农家乐,特色食材主要以他养的鸡和鱼为主。他说:“不仅让游客玩得好,更要让游客吃得舒心,让游客得到全方位的放松,休闲娱乐。”
沿着一户农家门前走过,一座外形似蒙古包的乡村文化主题馆映入眼帘,记者禁不住往里一探,各种陈年农具挂满了乡愁,电子屏的美丽乡村成果介绍简约时尚,墙壁上的剪纸画儿更是优美绝伦,随着旋转楼梯走到二楼,优雅温馨的陈设让人不自觉地想驻足、满目琳琅的各种书籍更是博人眼球,有几个大人和小孩各自认真地看着手中的书籍……
“这个主题书吧挺不错,周末或节假日可以带上家人来这里,不光可以看书,还能让孩子体验一下农村生活,顺便再尝尝农家美食,挺好!”家住康县县城的李女士笑着说。
快到村口时,开办“一品佳缘”农家乐的老板杜成强正忙着给客户订餐。“太忙了,实在不好意思。”杜成强得知来意后介绍说,“赶上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好政策,我们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一年下来收入都在80万元以上。”
在康县,像王坝镇何家庄村这样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美丽产业发展的还有很多——岸门口镇朱家沟以红色文化、特色名宿带动乡村旅游,杨家河村因文明习惯养成成为全县借鉴学习的文明村;白杨镇桂花庄以当地文化特色、康南美食吸引着外来游客;长坝镇花桥村因地制宜,坚持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康县借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业态。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特色养殖种植、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农事体验、农村文创等新型经济业态,并日益成为兴村富民的乡村重要产业。(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曹治 通讯员 崔丽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