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 >   正文

永昌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05-08 12:09:31     

激活“小细胞”  铸就“大平安”
——永昌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高利放贷违反法律规定,你们可千万不要去参与……”近日,永昌县城关镇永福苑社区出现了一支“红袖章”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他们穿梭在辖区街道小巷、楼宇院落进行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

  这只是永昌县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昌县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激活“小细胞”铸就“大平安”。

  2019年,全县实现了“四降”目标:刑事案件下降25.1%、治安案件下降48%、信访总量下降10.5%、安全生产事故下降54%,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全稳定。

群众诉求有效解决

  前不久,柴某到永昌县综治中心询问为什么相关部门停发他的低保金,工作人员了解完情况后,向柴某解释说,你有退休工资,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通过工作人员耐心解释,柴某明白了原因,满意而归。

  “以往老百姓表达诉求、解决问题都是到处跑,自永昌县综治中心建成后,有了新的变化,有问题就去综治中心寻求解决。”永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正说。

  据了解,永昌县积极整合资源,将综治中心建成“一站式”实战化工作中心,统一负责推动协调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为法院诉前调解、群众信访接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有关事务提供集中办公场所;统筹协调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开展社会治安形势整体研判、动态监测,受理群众求助、投诉等,既方便了群众,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定期走访掌握信息

  蓝色是常住人口、粉色是出租屋、红色是商业网点、绿色是流动人口、橙色是重点人口……这是永昌县河西堡镇昌河路社区的“五彩台账”。

  通过这个“五彩台账”,昌河路社区对涉毒、涉邪、残疾、困难等橙色重点人口划分类别,实行月入户、周见面,及时掌握动态、了解思想生活状况;对流动人口、出租屋、商业网点落实季入户,做到了人员动向明、经营内容清。

  同时,及时更新台账资料,对临街门店不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宣传检查,对蓝色常住人口实行半年入户,建立一户一档,做到家庭信息、人员情况明确掌握。

  “永昌县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李正说,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并组建“楼栋长物管小组”“邻里纠纷调解组”等自治组织,切实提升群众自治水平。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广泛开展案件调查调解和“以案释法”等活动,各村(社区)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

纠纷化解铸就平安

  2019年8月以来,永昌县城“四街八巷”多了一些戴“红袖章”的人,他们是群防群治队伍的新成员。这是永昌县提升社会治理的变化之一。

  赵永瑧是城关镇永福苑社区红袖章平安建设志愿者,一次,他在永福苑社区宣讲时,听到有人说3号楼曹某某和吕某某发生了争执,立即去这两家了解情况。

  原来,住在二楼的住户因家中小孩玩闹声音过大影响一楼住户孩子上网课,双方沟通无果,发生争执。了解到情况后,赵永瑧从情理入手,最终,双方表示以后两家要多沟通,和睦相处。

  与此同时,永昌县还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法官联系点”工作制度,在全县普遍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等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研判例会、律师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切实提升了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

  据了解,永昌县发展平安志愿者1200人;落实治安户长制,选聘治安中心户长115名、治安户长918名;选配专职群防群治队伍456名……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了治安防控立体化水平,切实激活了“小细胞”,铸就了“大平安”。(记者 甘政法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