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乡村社会治理的贾河实践
近年来,静宁县贾河乡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主线,构建了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刑事零发案、治安零拘留、交通零事故、群体零事件,发展环境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格局,为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静宁县贾河乡村民郭银回,三十年如一日照顾近百岁的公公洗漱、喂饭,用行 动默默诠释孝道的真谛。(静宁县委政法委供图)
突出“政治引领”
把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乡村两级“一把手”第一责任来抓,大力开展“枫桥式”创建,加强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政法单位建设,成立综治维稳工作组、司法调解工作组,实现乡综治专干和司法所人员专职化,积极推行治安中心户长制,将每周二、周四确定为入户走访日和案件回访日,防止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小警情转化为刑治案件,加强村级专兼职群防群治队伍和治保调委会建设,构建“一长五员”的网格化社会治理责任体系,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最大化。加强综治中心组织建设,成立村综治工作站9个。整合乡综治中心(村综治站)和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站)资源,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次办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法治保障”
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实施线索排摸核查、重点行业领域治理、重点人群管控、网络空间净化,依托村级文化活动阵地,组建法律志愿者服务队和签约律师团,建成高窑、山庄两个法治警示教育基地,组建“贾河党建”公众号、“平安贾河”微信群等载体形式,定期推送反邪教、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有效信息。在重点路段实施“雪亮工程”,在全乡9个村71个自然村安装大喇叭和组建乡村治理微信群,为综治员配发综治E通手机,进一步构建“网格化+大数据”第一时间掌握社会矛盾动态。对可能引发刑治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及时建立台账,实行领导包案,跟踪销号解决。
体现“德治教化”
在全乡营造崇法向善的良好宣传氛围,先后建成山庄村、高窑村家风家训馆,贾河、王沟、侯山家风家训墙,发挥党员中心户、乡贤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推荐一个好人,讲述一件好事,树立一批典型,启教一代后人”、“我说我的家风”等系列活动,用道德教化乡民,让好家风浸润百姓心灵。开展以“无访、无案、无毒、无邪”和“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庄”为主要内容的“四无三和”示范村创建活动,确保“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
夯实“自治强基”
探索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联合搭建共治议事、公益服务、纠纷调解等治理平台,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环境,使外地客商来贾河收购苹果放心、暖心,农民出售苹果舒心、开心,发挥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由各自然村和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爱心志愿会、突发事件处置会等议事机构,鼓励支持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工作,定期召开村民知情大会,落实“三重一大”事项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确保权益在保障中维护,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构建“善治”格局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实现全乡9村79社互联网全覆盖,活动阵地、文化广场全覆盖。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835户3325人减少到当前的53户90人,危房全面“清零”,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和完善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具有乡村特色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助推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张小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