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现在还没满18周岁,本来应该和同龄人一样坐在教室接受教育。而如今,你们却站在了刑事审判的被告人席上,接受的是法律的审判……”这是近日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刑事案件的庭审现场,主审法官正在对面前的5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法庭教育。
虽然该起案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由于被告人均为未成年人,办案法官对该案格外重视,除了一遍遍翻阅案卷、一次次核对证据外,还对每一名被告人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全面了解,探寻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深层原因。经过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深入交流,办案法官得知各被告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犯罪事实令人痛心,犯罪背后的原因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为唤回一个个迷失的心灵,办案法官在庭审前根据每一名被告人的具体情况,逐一制定了详尽的法庭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彻底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庭审当天,所有环节有序进行。在法庭教育阶段,办案法官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特别允许各被告人回头看看坐在身后旁听席上的父母,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扪心自问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多年来含辛茹苦的养育。或许他们曾对缺少父母的陪伴有过怨言,或许他们也曾对父母的唠叨不胜其烦,但面对身后一双双早已被泪水浸润的眼睛,他们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关爱。为避免这些孩子就此沉沦,办案法官在法庭教育最后希望各被告人把这次经历作为今后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真接受教育改造,在狱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回馈父母、回馈社会。
审判台上的法官语重心长,审判台下的被告人早已泣不成声,他们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悔恨不已,纷纷表示认罪悔罪,并当庭表达了对父母的歉意和愧疚。
该案只是西固区法院审理的众多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缩影。
近年来,西固区法院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全过程,一方面探索完善少年审判“六个以”工作模式(以庭前调查加强全面了解、以圆桌审判拉近庭审距离、以心理疏导解开思想心结、以法庭教育帮助认识错误、以帮教回访力促走出歧途、以封存记录助力回归社会),确保未成年人得到特殊优先保护;另一方面成立“法官妈妈”普法志愿者团队,多次前往辖区中小学校开展犯罪预防讲座、指导模拟法庭,并积极邀请在校学生观摩法庭审理,把法治的种子深植祖国的花朵,引导未成年人远离违法犯罪。(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