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法院系统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20 22:57:12     

把为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全省法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原来我总认为不来回跑几趟,案子就立不上,没想到,一次都没到过法院,案子就立上了,事儿办成了,心也就顺了,真不错!”6月22日,前来补充诉讼材料的当事人张某,对兰州新区人民法院全力打造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给予点赞。

“千言万语也不足表达感激之情!三年了,在我们绝望之时,是人民法院做主,让我们53户农民的制种款有了着落!”近日,景泰县人民法院成功调处了一起拖欠53户农民33万元玉米制种款的种植回收合同纠纷。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法院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的重要标尺,对照《全省法院“为群众办实事、为基层解难题”工作方案》,持续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有效举措1312项,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力求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聚焦“便民诉” 提供优质服务

“您好,听说法院现在推行网上立案,我有个被告在定西市的案子,麻烦指导一下怎么操作。”

“好的,请稍等,我先审查一下您的材料。”

6月20日,敦煌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指导前来办理诉讼业务的吴女士通过甘肃移动微法院不到十分钟便向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法院顺利提交了诉讼材料,既为当事人省去出行、住宿等诉讼成本,又避免了往返2400公里的长途奔波。

今年以来,全省法院加快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诉讼服务事项100%在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100%应用、跨域立案100%覆盖,为当事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的“菜单式”服务。截至目前,全省法院网上申请立案42218件,跨域立案1862件,在线办理保全案件2241件,保全担保案件2194件;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调解组织1481个、调解员2007名,调解案件51840件,调解成功率62.44%。嘉峪关设立关城景区巡回办案点、酒泉实行“一号通办”,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通过“一码通”为律师履职提供35项精细化服务,为3051名律师提供服务事项4000余次。

同时,全省法院建立了人民法院网上申诉信访平台,加大网上申诉信访办理力度,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完成申诉信访登记,在线受理申诉信访案件1411件,努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大排查、大化解行动,对243件重点涉诉信访案件包案化解,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解开群众“心结”。

聚焦“兑民利” 加大执行力度

“感谢法院,为我要回了房产,谢谢你们。”为切实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严厉打击拒执行为,6月16日,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出动20余名干警,联动公证处,顺利将一处涉案房屋强制腾空,并将其交付给申请执行人,切实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为不断巩固深化“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成果,今年以来,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68845件,同比上升13.55%,到位金额82.11亿元,其中执结涉民生案件8400多件,到位金额3.5亿元,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3万余例,限制高消费4.4万余人次。实质化运行“智慧执行”APP移动办案平台,让人民群众更深入、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参与、监督执行。推行执行局长“每周接访”工作机制,接访当事人500余人次。武威“久执未果执行案件大攻坚”、临夏“执行大练兵”、白银“涉民生执行专项行动”、庆阳对涉民生案件实行“五定一包”等举措,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司法获得感。

同时,积极开展“精准救助、联动救助、上门救助”司法救助三项行动,今年以来,全省法院决定司法救助案件67件,救助人数98人,发放救助金207万余元;对严重伤残、高龄老人等弱势救助群体上门调查核实、发放司法救助金33.4万元,对因案致贫、因案致残、因案辍学等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应救尽救,最大限度体现司法人文关怀;全省法院为涉弱势群体、因疫情涉困企业减免缓交诉讼费811万余元。

聚焦“助民企” 优化营商环境

“城关法院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为我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了十分专业、细致、周到的支持……”6月9日,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收到了一封来自兰州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感谢信。信中,就法院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为兰州大学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提供的帮助、支持和服务表示诚挚感谢。

为进一步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法律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7月9日,陇西县人民法院召开了2021年金融审判联席会议,全县十余家金融机构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如何加强人民法院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促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提升金融审判执行质效、推进诉源治理及优化营商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今年以来,为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省高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制定工作方案,推出7个方面27项具体措施。建立院企联动机制,省高院领导联系企业27家,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方大炭素等企业,倾听需求、纾困解难。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执结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债务案件59件,到位金额9500余万元。兰州、甘南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金昌、平凉为中小微企业开辟立案“绿色通道”,张掖、临夏开展“百名法官进百企解难题”活动,定西中院开展“涉案款物专项清理处置行动”和“涉民营企业积案集中攻坚行动”,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聚焦“保民安” 依法打击犯罪

“现在开庭!”7月6日,随着法槌的敲落,一起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34名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涉案金额高达66万余元,被告人多达16人的重大电信诈骗案,在张掖市凉州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近日,嘉峪关市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一起涉恶案件,该案涉及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未遂)、催收非法债务罪共三项罪名,9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五年至九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55000元至5000元不等罚金。

为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省高院出台指导意见,举办法、检、公、律一体化培训班,加大打击力度。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上半年审结一审涉黑恶案件20件,追缴、没收违法所得12.41亿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在36个人民法庭挂牌设立少年法庭,进一步畅通未成年人维权通道。坚持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持续优化生态保护“甘肃模式”,建立10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在重点林区和牧区设立6个环境资源审判便民巡回服务点,用司法手段保护绿水青山。

聚焦“惠民生” 助力乡村振兴

“多亏了办案法官们,只用一上午就把村里积压两年的纠纷案给解决了,鱼池的旅游项目建起来了,村民们的好日子也就有盼头了。”景坪村村委会主任激动地说道。近日,华亭市人民法院策底法庭通过巡回审判和深入现场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困扰山寨回族乡景坪村村民委员会多年的鱼池承包合同纠纷,让村委及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了保障。

主动适应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任务要求,省高院制定服务乡村振兴司法保障意见,加大审判指导力度。各级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乡村振兴的桥头堡作用,通过审理涉农案件,助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文明和谐平安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兰州、平凉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保障春耕生产”活动,陇南中院帮助帮扶村小学搬迁、助力梦想启航。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一对一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全省法院4541名党员干警承诺为群众办实事6752件,已办6181件。

聚焦“入民心” 深化以案释法

3月1日,开学伊始,榆中县人民法院的干警们纷纷走进中小学,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堂堂以护航青春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4月15日,省高院在西北师范大学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零距离现场感受案件审理,对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模拟法庭与庭审实战的差别有了深刻认识,这种面对面的帮带很及时,很解渴。

课堂之外,一张张法治宣传的“讲台”搭建起来。

5月26日,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法院把普法咨询台摆进了社区、摆上了街头,积极主动地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解疑释惑,现场为群众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鲜活案例,引导大家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法院广泛开展“千名法官进万家”系列活动,有3603名干警深入721个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开展普法宣传1107场次,举办“公众开放日”225场次,召开新闻发布会63场次,发布典型案例268个,开展庭审直播37105场次,公开裁判文书7.4万余份,助力提升全民法治素养,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