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农民工务工欠薪纠纷案件法官调解工作室小记

发布时间:2021-03-30 21:14:42     

农民工的“暖薪”之家

——红古区农民工务工欠薪纠纷案件法官调解工作室小记


在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探索行政和司法处置欠薪案件高效衔接上,红古区人民法院作出了有益尝试,扎实推进“法官下基层、就地解纠纷、矛盾不上交”,积极落实“4+1”审判工作模式,与行政机关联合成立法官调解工作室,与司法部门积极联动,勠力协同,从源头设防化解,快立、快审、快办、快结农民工劳务合同欠薪纠纷案件,为全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行政服务保障。

回忆起年初的一起追薪案件,法官王军和李翠兰至今记忆犹新。

“要回工资,我们就这一个心愿!”1月15日10时许,红古区农民工务工欠薪纠纷案件法官调解工作室揭牌不到24小时,就受理了一起追薪案件。42名情绪激动的农民工将速裁法官王军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表达诉求。

“来这儿是为了解决问题,你们派一个代表出来把事情讲清楚。”法官王军和李翠兰一边安抚大家,一边做起详实记录并承诺道:“这间工作室就是协同劳动监察部门为大家快速解决问题的,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大家拿到工资安心过年。”

行动是检验承诺的试金石。王军和李翠兰在红古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迅速着手调查案件情况。

询问各方当事人、翻阅相关协议……熬了3个通宵的王军发现,该案是一起因违法分包引起的劳务合同纠纷,实际雇佣42名农民工,涉及薪资达80余万元。然而,面对包工头无力支付薪资,走诉讼程序“特案快办”、启动执行程序等需要一定时间,兑现安心过年的承诺恐有困难,王军有点儿犯愁。

“绝不能拖到年后!”通过仔细翻阅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王军决定从违法分包的发包方四川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入手解决这一难题。

1月18日,四川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峰(化名)接到通知后,来到红古区农民工务工欠薪纠纷案件法官调解工作室。从一肚子怨气抵触交谈,到作出表态积极配合解决问题,王军和团队的几名法官秉持“律法与情理,兼顾则和”,仔细解释相关法律法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作了数轮沟通。最终,42名当事人与四川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协议,1月28日全额领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与此同时,与该起案件相关联的17名农民工欠薪问题,经红古区人民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在20天内审结并依法作出判决。

加强诉源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1月14日,红古区人民法院设立在区人社局的农民工务工欠薪纠纷案件法官调解工作室挂牌;1月28日,红古镇旋子村法官工作室也随之揭牌。

现如今,构建“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少争少讼、无争无讼的‘无讼村居’”已成为红古区人民法院全体法官、干警的共同目标。(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杨丹 通讯员 沈小强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