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院发布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件

发布时间:2020-07-15 08:55:43     

依法加大财产刑适用防止重新犯罪
省高院发布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件

  7月14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省法院审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件。

7月14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涉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件新闻发布会。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摄

  今年以来,全省法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要求,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各级法院克服疫情影响,共受理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50件,运用多种刑罚手段特别是依法加大财产刑的适用,使犯罪分子受到刑罚处罚的同时,剥夺其非法所得和防止其具有重新犯罪的能力及条件,有效惩治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对此类案件依法从严惩处的坚决态度。

案例一:涉恶集团诈骗案

  2018年以来,被告人周某某纠集多名人员租赁办公地点、购买设备,组建未注册无资质的“金融公司”,形成以被告人周某某为首要分子,被告人葛某某等6人为骨干成员,被告人盛某某等人为参加者,组织层级结构固定、内部分工明确、等级层级分明、成员较为固定、完全公司化运作的恶势力犯罪集团。该集团人员以民间借贷为幌子,通过冒充网络借贷平台工作人员,以“无抵押、快捷放款”等为诱饵,引诱被害人借款,后以“行业规矩”为名,诱骗被害人签订明显与实际借款利率不符的借款协议,提前收取高额砍头息,使被害人实际借到的金额少于约定的借款金额。在被害人不能按时还款时,采取转单平账等方式诱骗被害人借新还旧,使被害人进入提前设置好的“套路贷”圈套,以实现非法占有被害人财产的目的,诈骗金额达300余万元。为追讨非法债务,被告人周某某、汤某、钟某采用上门讨要、语言威胁、电信轰炸,发送PS的淫秽、车祸、灵堂照片等方式向被害人及其亲属催款施压,滋扰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正常生活,实施寻衅滋事犯罪2起。被告人郭某采取言语威胁的方式,向被害人索要超出借款本金的还款金额,实施敲诈勒索犯罪1起,严重扰乱了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寻衅滋事罪分别对被告人周某某、汤某、钟某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2年6个月、4年、3年6个月,并处50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罚金刑;以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对被告人郭某决定执行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1万元;以诈骗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陈某某等22人1年6个月至1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和2万元至40万元不等的罚金刑。

  【典型意义】今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收官之年,随着扫黑除恶斗争工作的持续深入,黑恶势力与电信网络诈骗类案件相互交织的案件逐渐显现。该案的公平、高效审理积极响应了群众的司法诉求,弘扬了社会正气,表达了人民法院对涉黑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严惩不贷的坚定信念。

案例二:诈骗“微商”案

  被告人王某于2018年初,在向阿里巴巴客服咨询开网店的相关程序时,萌生冒充淘宝客服、通过网络实施诈骗的想法。后在网上搜索“付款失败截图”的相关图片,并将其与阿里巴巴客服的对话进行保存、编辑添加到QQ内,为实施电信诈骗做好准备。之后,王某使用微信搜索附近人,有针对性地添加昵称表明系微商的不特定自然人为好友,谎称其拥有网店想代卖微商所经营的产品,若产品销量好可考虑做其下级代理,以此获取目标人的信任,待目标被害人提供产品图片、价格等基本信息后,王某便使用准备好的另一微信账号添加目标被害人,谎称购买产品无法付款,并发送编辑好的“付款失败截图”,称无法对所购买产品进行付款。目标被害人添加图片中的QQ后,王某登录该QQ号码模仿阿里巴巴客服,谎称无法付款的原因系未激活收款功能,借此索要目标被害人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绑定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获取相关信息后,王某便通过微信将被害人银行账号内的钱款转至其控制范围,后即刻删除与目标被害人所有的联系工具,骗得钱款均通过微信零钱或转入个人银行卡予以挥霍。通过这种方式,王某共实施诈骗作案12起,涉案价值共计22.2万余元。

  一审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3万元。

  【典型意义】近年来,借助网络购物实施诈骗犯罪的案件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且犯罪手段形式多样,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破坏社会诚信,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通过该案的审理,法院提醒广大群众通过正规网站进行网络交易,特别是在陌生人要求提供涉及个人财物安全等相关重要信息时,应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案例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

  被告人汪某某、江某某在明知网名为“男人好累”所售卖“同程旅游卡”账号内的资金是诈骗所得的情况下,以账面资金总额8.8至9.1折的价格从“男人好累”处购得“同程旅游卡”,后又以账面资金总额9.5折的价格倒卖给被告人林某某。林某某以隐蔽的方式,通过网站后台操作,用汪某某等人提供的“同程旅游卡”以为他人购买机票的方式套取现金,并转账给汪某某等人。被告人汪某某、林某某参与犯罪9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共计488862元;被告人江某某参与犯罪6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共计265194元。

  一审法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汪某某、江某某、林某某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有期徒刑2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

  【典型意义】该案系围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的下游犯罪。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适用相关规定,在上游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尚未依法裁判的情况下,对各被告人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相应刑罚,彰显了司法机关对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关联犯罪从严惩处的态度,对心存侥幸欲意实施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起到警示作用。

案例四:“解冻民族资产”诈骗案

  2016年3月,被告人王某某开始跟随他人学习“解冻民族资产”虚假项目的流程和操作方法。2017年年底,王某某通过互联网建立“梦想起航统计办公室”微信群(亦称王某某团队),并发展了被告人樊某某、边某某等团队核心成员。王某某团队借上线虚假文件,以文件中少投资、高回报的数十个项目,吸引群众缴纳报名费、建档立卡费等费用。王某某将收到的钱全部按照“上线”给的不重复银行卡号和户主,通过银行柜台或者手机转账给其“上线”。截止案发时,王某某团队下有60个左右小团队,50多万会员参加此活动,共骗取滕某某等人资金共计1600万余元。

  一审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50万元;判处被告人樊某某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5万元;判处被告人边某某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5万元。一审宣判后,王某某等人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该案中王某某以“民族资产解冻”等名义从事各种荒诞项目运作,组建微信群管理平台,利用微信群下达报单任务,宣传诱导会员加入,逐级收缴费用,导致会员投资款被骗难以追回。此类诈骗犯罪是司法机关依法从严打击的对象。

案例五:“套路贷”诈骗案

  2018年11月,被告人许某1、苏某某、许某2密谋后,各自出资,以苏某某登记注册的无金融资质的宁波久游互联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久游公司)为掩护,购买宁波贷齐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贷款软件并命名为“中华宝”,通过互联网组建“中华宝”网络贷款诈骗平台;2019年2月,又联系被告人娄某某由其研发“安亿宝”网络贷款软件,搭建“安亿宝”网络贷款诈骗平台,同时组织、纠集、招募被告人阮某某等30人为员工,成立以诈骗为目的犯罪集团。

  该集团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短信等渠道,假借民间借贷的名义,以快速、便捷等虚假宣传诱骗被害人在“中华宝”、“安亿宝”网贷平台客户端注册办理贷款。审核通过后由苏某某、蔡某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向被害人支付借款金额的70%,借款金额的30%以“手续费”为名作为砍头息直接扣除,并约定借款期限为7天,致使被害人误认为借款利息为30%,从而达到隐瞒年化利率超过1500%的超高利息或手续费的目的。借款到期或逾期时,该犯罪集团负责贷款催收的被告人许某2等人以办理“展期”、“延期”为名,每天按借款金额的5%收取“续借费”“延期费”,逾期的每天按借款金额的7.5%收取“滞纳金”,从而恶意垒高被害人还款金额,致使被害人债台高筑逐渐失去偿还能力。被害人还款逾期后,以上催收人员利用该集团审核时获取的被害人及其通讯录信息,釆取电话辱骂、曝光通讯录等手段威逼被害人还款。

  该犯罪集团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电信网络对全国29个省市的11027名被害人实施诈骗犯罪,2018年12月3日至2019年3月6日利用“中华宝”网络贷款平台共计骗取被害人1100余万元;2019年2月27日至3月6日利用被告人娄某某编写的“安亿宝”贷款软件骗取被害人2万余元。被害人安某、石某因无法偿还债务被“中华宝”等多个网贷平台催债而不堪其辱自杀身亡。

  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许某某等人构成恶势力犯罪集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许某某等36人有期徒刑14年至1年6个月的不等刑期,并处40万元至5000元不等的罚金。其中,被告人娄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40000元。

  【典型意义】该案中被告人娄某某作为软件技术人员,同时服务于多家网贷平台,其研发的“安亿宝”网络贷款软件、租赁网络服务器、办理网上下载托管、租赁并对接“排序”风控系统,搭建“安亿宝”网络贷款诈骗平台供许某1犯罪集团作案使用。虽然该集团利用“安亿宝”贷款软件骗取被害人财产金额较小,但娄某某在整个犯罪中发挥的作用较大,对其较其他从犯从重惩处,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提供技术,帮助他人实施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从严打击的决心和态度。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