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人民法院推进榜罗“红色法庭”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1-08-02 15:32:52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品牌法庭

  ——通渭县人民法院推进榜罗“红色法庭”建设综述

  □孙博

微信图片_20210801162941(9641205)-20210802154409(1)

7月8日,榜罗法庭法官向当事人亲属做思想工作。

  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重镇之一,榜罗法庭便坐落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之上。

  近年来,通渭县人民法院秉持传承发扬长征精神、建设一流法庭的理念,依托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推进榜罗“红色法庭”建设,着力将榜罗法庭打造成集法官追忆初心、锤炼党性、创新理念于一体的示范性特色法庭和红色教育基地,让长征精神激励着更多法院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榜罗法庭将长征精神和“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结合起来,在司法便民和提质增效上想新办法、推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榜罗法庭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先进集体”;2020年,又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为民初心使命

  “通渭县法院持续推进榜罗‘红色法庭’建设,通过不断强化硬件建设,法庭在营造红色氛围上目前已初见成效。”榜罗法庭负责人曹晟介绍说,按照“红色榜罗”和“法治精神”两线主题,建成反映红军过境通渭点滴事迹和法治精神传承的浮雕2个部分共8幅。主要元素为反映长征文化主题的“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喜迎红军”“南园晚会”等版块和反映法治精神的“枫桥经验”“马锡五断案”等版块,建成“红军在榜罗”长征系列小故事主题灯箱8个,建成“两弹一星”“燃灯者邹碧华”“焦裕禄”等体现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主题灯箱8个;建成庭史资料陈列室兼党建活动室1间;建成青砖长城造型的法庭外墙50余米。通过“红色氛围”的营造,进一步激发法庭干警追忆初心、担当使命,开创新时代法庭事业新局面。

  榜罗法庭距离通渭县城80公里,是全院最远的基层人民法庭。法庭人员少,案件数量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是,榜罗法庭干警很好地继承了当年红军不怕苦不怕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转变作风、为民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充分赞扬和爱戴,法庭干警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红军一样的人”。

真情化解纠纷 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今年7月8日下午,烈日炎炎,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前的老核桃树下,曹晟和法庭工作人员正在对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当事人亲属做思想工作。

  “法庭受理的案件大部分案情较为清楚,比较棘手的是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明显,如何疏导情绪、化解‘心结’是确保案结事了的关键。”曹晟说,在审理案件时,法庭发扬长征精神,运用“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田间地头、纠纷一线,不厌其烦地给当事人做工作,化解心结,确保案结事了。

  法庭受理的范某与陈某相邻关系纠纷一案,原告范某以被告陈某将土墙打在自己耕地内为由提起诉讼,但经过法庭调查,原、被告双方真正的心结,不是这堵土墙的问题,而是双方的祖辈在承包地兑换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为了防止矛盾纠纷的激化,法庭对此类案件进行“冷处理”,工作人员多次到村社邻里之间进行调查,多次上门到双方当事人家中做工作,这一工作态度和作风感动了当事人,但双方均怕失面子,心服口不服,不同意调解,法庭对此果断地依法作出判决。最后,双方当事人均服判未上诉。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案件审理质效

  在工作中,榜罗法庭将调解作为解决各种民事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形成贯穿于立案、送达、庭前、庭审、庭后全过程的调解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法庭调撤率达到68%。此外,法庭还积极与当地政府、村委会加强联系,建立乡镇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人民陪审员等多方参与联动调解的网格化调解模式,坚持调解前置原则,从源头上下功夫,使矛盾纠纷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针对案多人少的现状,法庭以繁简分流优化审判管理,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审判效率。同时,充分发挥民事速裁程序“快”的优势,最大限度将当事人从较为繁琐的诉讼程序中解脱出来。

  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通过电话咨询、微信联系、提前预约和网络立案等方式,推进“立案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充分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推广“车载法庭”。

  “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曹晟说。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