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创新涉农案件审理模式
——安定区法院内官营法庭着力打造经济欠发达地区标杆法庭
今年以来,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法院内官营法庭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探索形成“1234”(坚持政治建庭一条主线,立足区域发展两大特点,坚持三个深度融合,实现四个全面提升)法庭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经济欠发达地区标杆法庭。近三年来,累计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300余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案件调撤率达60%以上,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
坚持政治建庭一条主线
进一步筑牢干警政治忠诚
内官营法庭把政治建庭贯穿法庭工作全过程。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联系点等方式,拓展法院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法庭现有党员4人,占比57%,充分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巡回审判”“青年干警司法便民实践基地”等为载体,结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扫黑除恶、反电诈以及《民法典》宣传等,累计为群众办实事41件。
扎实开展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警示教育和英模教育,组织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同时,将“四项教育”纳入每月学习计划,常态化开展“相约清晨、诵读经典”活动,积极组织和号召全庭干警利用上班前1小时,将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开展晨读活动,坚持理论武装指导实践。
立足区域发展两大特色
充分发挥司法服务保障作用
内官营镇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特别是“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大、销售范围广,辖区涉农经济组织1200余家。从辖区社会状况和法庭受理案件情况看,呈现出两大鲜明特色:一是涉农案件数量大,占比达到60%以上;二是与农业产业相关联的仓储、物流、交易等行业流动人口多,涉农民工权益保障、经济纠纷集中。
针对以上特点,内官营法庭着力培育和提升涉农案件司法服务保障水平——开通涉农案件“绿色通道”,对涉农案件落实快立、快审、快办,深化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措施最大程度地输出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维护菜农合法权益。法庭成立涉农案件专业审判团队,由1名副庭长牵头,配备2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负责涉农案件办理,有效提升了案件质效。近三年来,累计办理涉农案件1100余件。
同时,充分发挥老法官熟悉社情民意、办案经验丰富的特点,传帮带与教学练相结合,通过跟班导师找差距等形式,带动年轻干警走基层、接地气、服务三农,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能力。法庭与内官营镇永丰村委会联合设立青年干警司法便民实践基地,干训结合,强化青年干警综合素质,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法庭工作的支持度、满意度。
坚持三个深度融合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
“感谢法官对我们行动不便的理解与帮助,我们对案件的调解结果非常满意。”近日,内官营法庭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就地调处了定西农商银行与被告师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针对被告行动不便的情况,法庭主动上门将三被告接至某银行分理处组织开展调解,既维护了银行合法权益,又提升了群众法律意识。
工作中,内官营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格局,依托镇级综治中心分流案件、调处矛盾。同时,紧盯“数字内官、绿色内官、和谐内官”发展定位,深度融入乡镇发展大局,全面发挥司法服务保障作用,主动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着力实现四个提升
全面展现队伍教育整顿成效
面对案件数量大幅增加的严峻形势,全庭干警主动加班加点、攻坚克难的意识显著加强。干警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办案,深入农户家中炕头调解、依托基层组织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等,成为法庭工作常态。
通过不断努力,内官营法庭在队伍素质、案件质效、司法服务能力和人民满意度四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以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干警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针对队伍建设、审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及时强化提升。截至今年7月,内官营法庭共受理案件将近800件,结案600余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300余件,案件调撤率达75%以上,收结案数均已超过近年来的年度指标。(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孙涛 曹治 通讯员 刘攀科 林颖)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