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整齐的厂房,种类繁多的设备,工人们步履匆匆……如今,走进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简称熙瑞公司),一条正常运转的生产线呈现在大家眼前。
两年前,熙瑞公司则是另外一番光景:工厂破败不堪,长时间停工的机器锈迹斑斑,偌大的厂区工人难寻……
近日,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法院在处理熙瑞公司破产重整案件中,充分发挥“府院联动”优势,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使熙瑞公司重新开工,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2005年,熙瑞公司落户平川经济开发区,是一家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当地的龙头企业。2018年,熙瑞公司由于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正常生产无法维系,债权人以及菊芋种植户纷纷起诉要求还款,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熙瑞公司的前途事关众多债权人和种植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平川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平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出资150万元购买菊芋种子无偿提供给种植户。
面对着企业前所未有的困境,平川区法院坚持审慎、谦抑的执法理念,没有简单的“一执了之”,而是积极与熙瑞公司负责人沟通协调,耐心做好债权人思想工作,努力寻找一条既能让企业起死回生,又能最大限度维护债权人利益的路子。熙瑞公司也经过反复考虑权衡,最终提出了破案重整的申请。
破产重整,简单的四个字,背后的民生情怀却重若千钧。“该案的审理关系重大,熙瑞公司能否成功实现破产重整,不但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在平川区的发展积极性,还在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县区产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办该案的平川区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马应胜法官说。
为此,平川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丽加强案件督办,实时将案件审理情况向上级法院汇报。平川区法院还多次会同区委、区政府会商研判,指导管理人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投资人。“我们先后与北京、河南、兰州的多家企业洽谈,千挑万选寻找‘接盘人’,光有意向投资人多达10余家,绝大部分意向投资人都因企业设备陈旧、生产线不符合生产条件而退出。”合议庭成员回忆说。
选择了破产重整,也就选择了要面对债权人、债务人、企业职工以及“接盘人”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复杂利益调整。但企业能否重整成功,找到投资人至关重要。新投资人不但要与农产品加工业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且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实力。
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招募、反复协调和多方努力,2020年9月,熙瑞公司破产管理人指定纤多多(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投资人。
9月底,平川区法院依法裁定批准熙瑞破产管理人将生产线(旧)租赁给纤多多(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10余天后,熙瑞公司旧生产线全面开工,正式启动生产经营,近10000亩的菊芋也计划于11月全部进行收购。
熙瑞公司的破产重整之路,关键在于府院协同、权益平衡、监管协调。法院通过与政府建立府院联动协调机制,专门成立破产重组工作组,积极参与组织协调,有效调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招商平台优势,为顺利招募到投资人创造了条件。
“企业破产中,破产清算很容易,但企业财产拍卖变现分配后,下岗职工被拖欠的工资就可能难以兑现,债权人利益也得不到最大维护。”合议庭成员坦言。
针对这一问题,平川区法院在推进企业破产重整的过程中,及时对企业的相关银行账户采取保护性冻结措施,查封、冻结熙瑞公司财产、银行存款及股权。2020年5月,区法院向债权人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出《止付通知》,通知各银行停止熙瑞公司的结算活动,并不得扣划该公司的款项抵扣债务。同时,于8月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大会指定了会议主席,听取了管理人接管工作及履职情况、债务人资产状况、财产管理方案的报告,并宣布了债权核查及审核情况,还就债权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对全省内100多件债务纠纷的近180家债权人案件进行了整体收集,逐个化解平息各个债权人情绪,为重整工作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环境。截至目前,熙瑞公司投入生产后各项指标运行良好,工厂内的40多名工人每月近30多万元的工资如期发放;同时短短10天内就收购周边乡村种植的菊芋400多吨,现场支付种植户菊芋款32万余元。
据估计,熙瑞公司完成破产重整后年产能达到1000多吨,可实现利润1000万余元。(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